畢業會考的定位與功能

| 吳清山院長

【文 / 吳清山院長】【圖 / 教育資源及出版中心助理研究員 劉君毅】

政府宣布103學年度實施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教育部目前積極規劃相關的工作及配套措施,以利未來順利推動。

據教育部所規劃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是定調在「免試」和「不採計在校成績」原則,以降低國中生的學習壓力。因此,國中基本學力測驗將於103學年度走入歷史。

就學理而言,國中基本學力測驗應只是用來作為了解學生學習的基本能力,而不是做為升學依據;但就實際上,卻作為學生申請入學或登記分發之用,顯然實務與學理之間產生極大落差。未來國中基測完成階段性任務,應該重新思考找尋替代性方案,而且能夠回歸到理論與實務的一致性。

基本上,畢業會考應該是可以思考的替代方案之一,但必須就其定位和功能明確界定,才能化解疑慮,爭取社會大眾支持。

畢業會考,主要先進國家已經行之多年,例如:在法國15歲(約為國內國三)必須參加畢業會考;德國亦在9年級(約為國內國三)必須參加個別學科畢業證書考試;英國則在16歲必須參加中等教育普通證書考試;而芬蘭則在9年級必須參加畢業考等,考試科目各國都不一致,語文和數學等工具則是必考科目;至於科學(物理、化學、生物、地球科學)、社會(公民、歷史、地理)則各國視實際需要而定。美國並無會考制度,但是各州所舉行的年級學習成就測驗,不僅用來了解學生學習成效,而且更作為績效獎懲和經費補助依據。

根據各國畢業考的實施情形,大致可區分為兩大類:單一功能型和多重功能型。前者以檢視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成效為主;後者除了檢視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成效之外,亦可作為頒發文憑和升學之用,以及作為下一階段學習參考之依據。

由於國內中學生考試相當頻繁,考試壓力相當大,一旦觸及畢業會考,難免會產生批評聲音。就畢業會考性質而言,能夠定位在一種學習評量,而且與升學脫鉤,相信可以降低反對聲音。任何學習為了解學生學習效果,需要藉助於評量,可能採形成性評量或總結性評量,這是無法避免的教學作為。所以,評量或考試都是教育過程的一部份。

就畢業會考功能而言,至少有三方面:第一了解學生在整個學習階段的表現情形,作為引導學生下一階段的學習參考。第二檢視學校和教師教學對於學生學習產生的效果,必要時,可用來進行補救教學之用。第三提供家長了解孩子的學習程度,幫助孩子找到適合升學的學校,可提供適性輔導入學之用。

畢業會考也是一種評量的形式,它絕不是教育之「惡」,應該以理性和客觀看待畢業會考,讓畢業會考發揮正向功能,才是我們所需要思考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