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ECD「高等教育學習成果評量」計畫簡介

| 劉秀曦

【文 / 教育制度與政策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劉秀曦】


由於高等教育發展與國家競爭實力息息相關,故各國政府多將高等教育品質的提升視為國家重要政策之一,並積極透過經費投資來厚植高等教育發展動力。然而如何精確判斷高等教育品質優劣,一直是個棘手的問題,國外雖常以「排名」(ranking)系統做為評估工具,然而大學排名也引發相當多的爭議。其負面效應包括許多大學為能擠進排行榜中前十大、五十大或者一百大之名次,刻意將資源集中於排名系統所強調的標準上,導致機構間出現相互模仿行為,與標準一致化等後果。

有鑑於大學排名系統不但無法有效呈現學校核心要素-教學與學習活動的品質,更威脅到高等教育的多樣發展,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為改善現況,自2008年起開始規劃試辦一項國際性的「高等教育學習成果評量」(Assess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Learning Outcomes, AHELO)計畫。該計畫旨在發展一種跨文化、跨語言,並適用於多樣化高等教育機構的評量工具,透過對學生表現的直接評估,讓各界瞭解學生在大學中學習到什麼,與具備哪些能力,並期望藉此讓大學內部能以提高學生學習成果,而非以爭取無意義的大學排名為發展目標。該計畫也被稱為「高等教育的PISA測驗」,研究團隊目前(20113月至201212月)正針對自願參加的十五個具有不同語言和文化的國家,進行評量工具的可行性研究與試測。試辦期的評量工具分為一般技能、特定學科技能-經濟學,與特定學科技能-土木工程三種。亞洲地區中,僅有韓國與日本兩國參與該試辦計畫,韓國參與的項目為一般技能,日本則參與土木工程學科之學習成果評量(OECD, 2011)。

對照我國情形,當高等教育迅速擴張後,同樣也引起社會大眾對大學績效責任的要求,特別是與經費補助政策執行成效有關的議題,常成為民意機關與社會大眾關注的焦點。此外,由於數量擴充帶來了品質下滑的隱憂,導致決策者也需要更多與學生學習成果有關的資訊,據此為相關政策的執行成效提供具體回饋。然而就2012年即將進行的第二週期系所評鑑的重點觀之,雖已從原本的「教師本位」轉變為「學生本位」,強調對學生學習成效的保證;但由於目前國內對於大學生學習成效,仍缺乏一套具體且客觀的評估工具,故第二週期系所評鑑也僅能要求受評系所提出相關資料,說明系所是否已建立學生學習成效的評估機制,以及系所對於落實學生核心能力的各項策略,仍無法直接評估該系所培養的學生是否具備應有的核心能力。

總之,將評鑑重點由投入面轉移到產出面-學生表現,不但是一種國際趨勢,也是一項重新定義高等教育品質概念的重大工程,此種評鑑重心的轉移,無論在國內外都是一大挑戰。由於OECD所推動的高等教育學習成果評量目前仍在試辦階段,2012年底將針對執行成果進行分析,若結果是正向的,則預計於2016年以後正式實施。我國自2004年起,教育部已委託本院規劃建置「臺灣學生學習成就評量資料庫」(Taiwan Assessment of Student Achievement, TASA),故對於執行國小、國中、高中與高職學生之學習成就評量已累積相當豐碩的成果與經驗。未來也可考慮在現有TASA之運作基礎上,參酌OECD成功經驗,審慎規劃全國性的大學生學習成果評量活動,朝建立「高等教育的TISA測驗」來努力,以確保並提升我國高等教育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