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測驗成就與教師效能

| 吳清山 院長

【文 / 吳清山 院長】【圖 / 星島日報新聞網路截圖】

根據教育部駐洛杉磯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文化組報導,美國加州教育廳於上個月15日公布2011年加州學術標準測驗(Standardized Testing and Reporting,簡稱STAR)成績,結果顯示加州學生整體學術成績在英文、數學、自然科學及歷史與社會科學等4個科目上都有持續平穩的進步,而且,有更大比例的學生成績達到優(proficient)。本項測驗近來日益受到關注,因為越來越多教育人員(包括州及地方)要求以類此的測驗結果,來評鑑教師的教學效能。

這次的測驗將學生成績依百分比分成「特優」(advanced)、「優」(proficient)、「標準」(basic)、「低於標準」(below basic)和「遠低於標準」(far below basic5級,與國內未來要實施的畢業會考分成「精熟、基礎和待加強」3級,略有不同。

依測驗理論,高風險考試(high-risk testing)是指一種會對個人或集體造成重大影響的考試,像證書考試、資格考試、畢業考試、入學考試及其它會對某個重要決定造成影響的考試,都可歸類為高風險考試。

美國各州所舉行的學術標準測驗常常被視為一種高風險的考試,因為它用來判斷學校績效,對教師或校長的續聘與否,甚至對學校經費補助,都有其一定影響力。因此,各州教育人員對學術標準測驗,都是抱持戰戰競競的態度。

學生是教育主體,教育績效良好與否,學生學習成就表現應該是重要的關鍵績效指標,無論是學校效能或教師效能的判斷依據,都不能脫離學生學習表現。由於國內學生的學習和考試壓力相當大,倘若以學生學習表現作為判斷學校效能或教師效能唯一指標,可能會受到質疑,認為無異助長考試風氣,將會陷入考試領導教學,對學生整體學習幫助有限。

教師最重要任務就是教學,而教學效能的判斷依據,應是學生學習結果,有些屬於認知部分、有些屬於技能部分、有些屬於情意部份,其中情意部份可能較難有效客觀地測量,而認知和技能部份比較容易評量,尤其學科知識的評量,在評量教師效能就占有重要的份量。

當然,利用學生測驗結果作為評估教師效能,是有其侷限性;但學生測驗結果的數據,卻具有其說服力,這也是歐美國家很重視學生測驗成就原因所在。

若說一位老師很認真教學,可是學生都聽不懂,學習測驗表現欠佳,實難謂為有效能老師。學生測驗表現作為教師效能的指標,雖然有一些潛在的問題,但卻是呈現教師效能最客觀和最具說服力的指標。

因此,評估教師效能,學生測驗成就仍是不能忽略的關鍵績效指標,如何有效提升學生學習成就,培養學生核心能力,實屬教師努力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