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產業的創新與人才的培育

| 盧秋珍

【文 / 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研究助理 盧秋珍】【圖 / 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2011年國際陶瓷藝術節】

鄰近國家教育研究院的鶯歌陶瓷博物館,近期舉辦「2011年國際陶瓷藝術節」,活動豐富多樣化,而其中的主題特展「百年風華─臺灣陶瓷品牌經典特展」,融合文化、創意、產業、生活、美學等元素,參展的品牌分建築、工業、日用陳設、衛浴等陶瓷產業,展覽內容呈現陶瓷產業逐漸從代工角色轉而重視品牌概念,並蛻變為新興文化創意產業。筆者自參觀展覽後,對於文化創意人才的培育與目前的教育環境有一些思考。

美感與創意是臺灣未來最重要的競爭力之一,如何營造良好的生活文化環境,提升民眾生活美感素養,是刻不容緩的課題。因此,文建會自民國97年開始推動「臺灣生活美學運動」,希望能運用藝術思維和手段,建構國民社會美學的基礎,提升民眾對生活美學的重視及美學涵養,以改善臺灣目前生活環境的狀況並提升臺灣的競爭實力。此外,為順應全球經濟型態之改變,迎接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政府近來持續將提升創造力列為主要的國家發展策略:積極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於2011年公布「文化創意產業法」,以建構具有豐富文化及創意內涵之社會環境;推動臺灣產業文化與觀光動線結合,經濟部早於民國92年開始推動觀光工廠輔導計畫,並篩選其中各產業領域中足以表率的觀光工廠示範點,讓遊客在參觀產業製程並認識文化產業之餘,能安心享受一種結合休閒與學習的文化體驗之旅。而教育部為配合當前九年一貫之教育政策與各項教改目標,於2003年公布「創造力教育白皮書」,其施行範圍涵括從幼稚園到大學各教育階段,採全方位觀點將創造力教育融入各生活層面,並分別制定合乎創造力教改主軸之政策原則。以上種種政策乃在實現創造力國度之終極願景。

文創產業鏈包括文化、創意、產業三大部分,文創產業的源頭與底蘊是文化,藉由人才的創意發想,將其包裝成行銷國際的文化商品。對於教育體系而言,學校可藉由文化創意產業協助培育學生的文化與美學素養,相對地,文化創意產業也需要學校教育創意人才的培育,但是如何在各教育階段與生活環境啟發學生的創意思維?如何培養學生美學素養?以供應文化創意產業所需的源源不絕的創意人才資源。文化創意產業以創意為核心,推陳出新,要求創意人才具備創新意識。文化創意產業強調文化藝術與經濟的結合,向大眾提供文化、藝術、精神、心理、娛樂產品,以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因此,要求創意人才除了掌握必備的專業基礎知識和專業技能之外,尚需具備較好的創新意識、文化與美學素養。創意需要想像力的促發,杜威《藝術即經驗》(Art as experience):「想像是一種洞悉事理與感受周遭的方式,它能將熟悉的舊事物轉變成為新的經驗。」而卡爾森 (Carlson1964)認為要促發原創想像必須有幾個要件,如:自由與開放學校與家庭環境、感官自覺的學習環境,激勵正向思考、發展好奇心與質疑心、發展擴散性思考等等,這些看似簡單的條件,卻是常被忽略的部分。其次,塑造良好的校園人文環境,發展多樣化的校園文化活動、人文講座、藝術展演與社團活動等,從各方面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的文化素養。賅言之,開放而自由的教育環境,富有感官自覺的學習經驗,濃厚的文化氛圍,有助於學生想像力的激發與創造力的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