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合作研究之旅

| 吳敏而

【文、圖 / 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研究員 吳敏而】

20119月,敏而應芬蘭赫爾辛基大學的邀約,在赫爾辛基大學和耶爾文佩(Jarvenpaa)市做公開演講。這是本院履行與赫爾辛基大學、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慈濟大學協同合作研究的活動之一。同行的有慈濟大學兒童發展與家庭教育學系的李慧娟博士,以及臺北市的退休教師賴玉連及賈文玲。

本次邀約行程是配合芬蘭教育研究和師資培訓而進行的,過程處處可見芬蘭人做事的審慎態度。我們一行人抵達赫爾辛基,才下飛機,安置行李妥當之後,Dr. Jyrki Reunamo便接待我們參觀他所任教的赫爾辛基大學,以及他的辦公室。星期六和星期日,在無人上班的辦公室裡,我們商訂並確認未來10天的行事程序,包括訂定兩個演講大要,並商討14日至17日在日內瓦舉辦的歐洲幼兒教育研究協會(EECERA)研討會的六篇論文報告。

星期一,我們拜會赫爾辛基大學教師發展系的系主任,並與系上同仁座談,做一場簡報,暢談中國古代經典文學和藝術中所所呈現的「兒童自主性」。

接下來的三天,我們都在不同的學校中工作:在一所森林托兒所裡,觀察兩位老師帶領126歲的兒童的野地教學活動,拍攝活動影帶,作為演講的準備。那些小朋友全年每天都在樹林中活動,唯一的棲身地是個帳棚式的木屋。我們在木屋裡與Dr. Reunamo跟各地輔導員(developmental director)座談,由他們提出需求,作為我們演講的重點。

在第二所學校,我們教一節中文毛筆課,他們教一節芬蘭語文課,並討論教學理念。Dr. Reunamo編寫了一系列外星小孩Lela在地球幼兒園的探索故事,藉由故事討論促進兒童的自主認知。我們建議他用戲劇扮演豐富故事的呈現,並一起編劇和排練。

我們在第三所學校蒐集研究資料和試用戲劇模式。上午,三人按觀察表做同步觀察與討論,確認了研究方法的信度。下午,我們一邊演出外星小孩所遭遇的難題,Dr. Reunamo一邊當旁白,邀請現場幼兒提出解決方法,效果比我們想像的還要成功。

後續的三天,有兩天花在辦公室製作演講投影片。只抽空一天到芬蘭暢銷全球姆米書系的姆米博物館,這是我們唯一的全天的「純」旅遊。

最後兩天,在赫爾辛基大學與耶爾文佩市演講,都有200多人參加,本人運用在芬蘭學校和臺灣學校蒐集的資料為基礎,談論「鷹架」(scaffolding)的理念和教學設計;李博士的講題是「幼兒園推動鷹架遊戲教學的發展歷程和紀錄方法」(scaffolded play and documentation)。聽眾除了對臺灣的教育制度好奇,還驚嘆臺灣教師在工作量比例約是芬蘭兩倍的情況下,還能夠做那麼多的教學設計和記錄。他們也表示,芬蘭一向重視自由遊戲(free play),但是看到兩國用相同的研究方法,所獲得的不同結果,非常希望多嘗試鷹架模式。演講結束後的許多提問,都與芬蘭如何試用這種教學有關。

芬蘭教育成就在國際評比中有傑出表現,各方人士紛紛前往取經之際,我們的芬蘭之行,既能與當地專家、教師攜手合作,並分享台灣經驗,引發迴響,不僅是一項殊榮,也是本院繼續發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