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邵婉卿
【文 / 編譯發展中心助理研究員 邵婉卿】
根據知識社會學者的研究,近代歐洲快速累積知識的歷史因素有:(1)工具書和百科全書的大量產出;(2)大量興建圖書館;(3)人民可以取用的專業知識愈來愈多。而人民可以取用原本只出現在歐洲大學教育機構內的知識,則又要歸功於:(1)大學開放課程、(2)編輯百科全書和(3)建立圖書館,這三者形成當時的知識金三角。時值網路資訊和知識隨手可得的全球化時代,學術機構編輯各類百科工具書的目的,主要在於提供公開的、正確的、權威的和新穎的知識,然而,工具書的知識品質又應如何鑑定?
美國評鑑工具書的品質標準有:(1)編輯目的;(2)權威性;(3)範圍和內容;(4)組織和格式。英國的評鑑標準則為:(1)權威性;(2)內容和條目的品質;(3)資訊的可取用性;(4)範圍和涵蓋面;(5)編輯風格;(6)插圖的相關性和品質;(7)索引的品質;(8)充足的參考書目和資料;(9)新穎性;(10)呈現方式;(11)原創性。圖書資訊學者提出了四個參考指標:(1)範圍:主題的適當涵蓋層面;(2)權威性:撰稿者、編輯群和出版者的聲望;(3)時效性:選擇的主題和更新的頻率;(4)組織方法和可取用性:知識組織和檢索方法的設計品質。其他學者對於知識品質的探討則多從正確性、完整性、即時性、可理解性等面向進行評估。而民眾評價工具書的品質,則專注於其整體的正確性和可靠性。
國家教育研究院(原國立編譯館)編輯各類型工具書,大多已符合上述英美學術界的評鑑標準,其學術名詞和大辭書等編選條目時,即遵守一般學術性工具書選擇條目的標準,強調名詞性、檢索性、簡明性、概括性和單義性等,不僅注重邏輯性的推理,而且兼顧編輯體例和方便讀者檢索與使用。學術型工具書為求新穎性,必須不斷修訂,為求權威性,編審委員會成員都應具備很高的學術素養和研究能力,才能保證其產出的品質;而工具書的編輯有其特有的編輯理論和方法,所以必須投入相關的學術研究,才能編輯完成具有高知識品質的工具書。
國家教育研究院編輯各類工具書是透過編審委員會和專業學者間的同儕審查機制以確保品質。然而,任何對於工具書內容品質的要求,都會涉及知識成本及知識利益。例如,若要提高知識的可靠性和正確性,給予更高的審查門檻,則可能降低撰稿人的參與意願和延遲呈現給大眾使用的速度。因此,權衡任何建議,都需要明確知道追求的知識價值究竟是什麼,也就是說,知識的品質與產出的速度常常無法兼顧,這也是學術機構編輯各類學術型工具書時,極需克服和突破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