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清山 院長
【文 / 吳清山 院長】【圖 / 院長室秘書 王令宜】
聯合國在2011年10月的最後一天宣布,地球上的第七十億人口報到了,第七十億寶寶出生的國家是菲律賓,全球人口在1804年才突破十億,然後又花了一百多年,在1927年達到二十億,接下來就進入人口快速成長期,第三十億、四十億、五十億和六十億人口,分別相距了32年,15年、13年以及11年。
全世界人口持續增加中,而臺灣人口數增加則較為緩慢,在民國78年7月15日總人口數突破2,000萬人,民國97年7月23日突破2,300萬人,至民國99年總人口為2,316萬2,123人,其主要原因在於總生育率下降中。
根據內政部人口統計,99年底幼年人口(0~14歲)為3,624,311人,較98年底減少153,707人,占總人口15.65%,較98年底減少0.69%;而99年底老年人口(65歲以上)為2,487,893人,較98年底增加30,245人,占總人口10.74%,較98年底增加0.11%,人口早已達到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所定義-老年人口比率為7%之「高齡化社會」。
由以上數據顯示,臺灣已經邁入少子女化和高齡化社會;此外,根據內政部截至民國99年12月底統計通報,各縣市外籍配偶人數與大陸(含港澳)外籍配偶已達146,979人,從96年的7萬9千人到99年的14萬7千人,三年時間成長了兩倍,這一股跨國婚姻潮正在改變臺灣的面貌,而外籍配偶與新臺灣之子已成為臺灣社會不得不正視的族群,此又呈現人口異質化現象。
面對人口少子女化、高齡化和異質化的結構改變,勢必對教育產生衝擊,必須有所因應,才能降低人口變遷對教育發展的不當衝擊。就目前的教育發展而言,學校招生不足、學校空間閒置、教育投資浪費、師資培育人數過剩、城鄉教育落差等現象,都是人口結構改變所造成的衝擊。
針對人口變遷,教育應從全面性、整體性和系統性著手,進行整體教育體系的重建,包括建立各級學校的轉型與退場機制、幼兒教育公共化和優質化、國民中小學精緻化和適性化、高中職的均質化和優質化、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實施、師資培育減量、技職教育核心能力培育、高等教育國際化和吸引外籍學生前來就讀、兩岸學術交流與合作、終身教育學習體系的建立、弱勢學生教育的關注等,應該都要列入教育體系重建的範疇。
人口變遷對教育發展是一種威脅,也是一種機會。未來教育規劃和體系重建,必須以更前瞻性思維,發展更合適的策略,才能讓臺灣教育邁入另一個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