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從高等教育獲益最多?

| 邵婉卿

【文 / 編譯發展中心助理研究員 邵婉卿】

一般研究普遍同意,接受高等教育會帶來較高的社會經濟報酬率,2006年美國的研究指出教育程度的差異,會決定個人未來的社經地位和生活模式。2007年美國的人口普查資料顯示,美國大學畢業生平均年收入為55,000美元,只有高中文憑的人平均年收入則在30,000美元以下。究竟是什麼樣的家庭和個人特質的組合,會使個人選擇接受高等教育?又,高等教育與社經地位間是否真的具有相關的因果效應?

經濟學者指出個人決定是否要接受高等教育,是在預期未來收入會增加,而且經濟效益會大於成本效益時,才會接受大學教育,但這樣的研究忽略了非經濟因素。因為如果經濟因素是主要的決定因素,那麼最有可能就讀大學的人,將最有可能因為就讀大學而受益,但事實是否如此?

美國的研究指出,許多因素都會影響個人是否進入大學,如:(1)父母的教育和職業,(2)家庭結構,(3)兄弟姊妹數目及排行,(4)小時的願望,(5)個人的能力,(6)社會情緒技能,(7)原生家庭的社經地位,(8)影響職業和教育期望的能力檢定,(9)父母和重要他人的鼓勵,(10)鄰居和學校的特質,(11)經濟因素,和(12)種族隔離政策等,都會影響青少年未來的學業成就。而社會再製理論學者認為,學校系統是在獎勵文化資本中的優勢階級,並且持續貶低弱勢階級。歸納社會學家和經濟學家都會同意的結論是,家庭背景因素對孩子未來接受教育程度的影響最大。

BrandXie2010年的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75卷第2期發表的研究指出,利用統計方法計算得知,高等教育中的最大受益者是:根據他們的社經背景,原本不可能就讀大學的那群人。社會學家同意教育程度是實現更高社經地位的影響因素之一,所以家庭社經背景較具優勢的孩子,上大學是文化預期的結果,不完全和經濟效益有關,但相對於較弱勢的群體,上大學可能主要是出於未來經濟獲利因素的考量,他們是最不可能上大學的一群,但卻是最可能受惠於大學教育的一群。

根據美國學者的研究,就美國大學生選讀的學科領域而言,社經地位處於較劣勢家庭的大學生較看重未來的待遇因素,大多會選讀商業和教育等有直接經濟報酬回饋的科系;社經地位處於較優勢家庭的大學生則較看重學術興趣,大多會選讀科學和人文社會學科等。

傳統的觀念認為誰最有可能選擇進入大學,就是大學教育的最大受惠者,然而在分析進入大學的經濟和非經濟因素後,有研究指出,反而是最不可能進入大學者,最能從大學教育中獲利最多。理由是社會背景居於劣勢而就讀大學的人,可以利用教育作為一種經濟流動的手段,但對社會背景居於優勢的人而言,大學只是一種文化規範,因而降低經濟因素驅動的理由,也就是原本不太可能取得大學學歷者,是從大學教育中獲益最多者。美國如此,臺灣教育現況是否如此,值得我們進一步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