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邵婉卿
【文 / 編譯發展中心助理研究員 邵婉卿】
女性工作者,特別是研究人員,長時間投入工作的情況已經變得越來越普遍。Cha在2010年75卷2期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發表的文章中,針對美國23,593位受訪者每4個月進行一次問卷調查,經過4年的研究後,利用統計方法得出的結論是:長時間工作和性別不平等問題的日益嚴重,不但增強傳統「男主外、女主內」的分工觀念,而且絲毫沒有減輕女性同時要面臨來自職場和家庭的雙重壓力。
首先,職場上的規範是長時間工作者會受到獎勵,然而女性被期望要承擔大量的家務和育兒的主要責任,使女性長時間工作的可能性受到限制。在這種制度下,女性可能因而被評估為工作表現不佳者,這種處境並不利於女性的升遷和加薪。第二,當男性花更多的時間投入工作時,往往減少對家務勞力的貢獻,因而增加女性家務勞力的負擔。
全球普遍的職場假設是:「理想的工作者」是指男性必須貢獻所有的時間和心力在工作上,不必受到家庭或社會義務的約束,因為工作是職場男性生活的全部、終其一生的任務,他的妻子或其他的女性,自然會照顧男性個人及其兒女的需要。然而,現在絕大多數的已婚工作者都是雙薪家庭,這種假設已經不再適用。
大多數國家的文化期望是:擁有工作是構成「理想父親」的核心理念,孩子能隨時看到媽媽,是構成「理想母親」的核心成分。女性工作者不但不容易擁有配偶的支持,同時也受到理想家庭主婦形象的心理壓力,工作與家庭的平衡需求往往只是「女性的問題」,即使男性和女性的收入相等,大多數人會認為男性的職業生涯比女性的職業生涯來的重要。因此,男性被預期要在財政上支持他們的家庭,女性辭職或減少工作時間通常被視為是兼顧工作與家庭的可行策略。此外,當家務未盡完美或子女在學校出現問題時,職業女性比職業男性會面臨更大的社會壓力。
美國1995年至2000年的辭職人數中,女性占大多數,有證據指出,是因為丈夫長時間工作,導致妻子的辭職率增加,而擁有兒女的女性辭職可能性又比沒有兒女的女性更高。這些研究結果顯示,雖然有越來越多女性進入傳統以男性為主的專業工作領域,但當女性強烈投入工作時,不平等的社會結構仍會限制她們可能的選擇。
2007年美國也有研究指出,曾經是職業女性,一旦有了孩子,60%表示因其丈夫無法支援家務和育兒工作,是她們決定辭職的關鍵因素。根據Pyke(1996)的「職業生涯的男性霸權」理論,沒有丈夫或妻子會質疑男性事業的重要性,男性經常以其工作身份,作為他們很少照顧兒童或幫忙家務的合理理由。對雙薪家庭而言,男性職業的重要性仍然優先於女性的職業,這可能迫使擔任專業工作的母親辭去工作。所以,長時間工作會增強男女分工的傳統規範,即男性更投入工作以養家糊口,女性則擔負更多看顧兒女、料理家務的責任。
過去不同類型的性別歧視都是公開進行,但現今許多的性別歧視,則是微妙地隱藏在工作職場內,逐漸發展並嵌入在社會環境中。工作制度埋藏性別偏見,因而導致和延續性別上的更多不平等,時值臺灣鼓勵生育政策的同時,這些現象對教育研究者應有很好的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