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復萌
【文 / 編譯發展中心助理研究員 張復萌】【圖 / 出版商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愛情作為激情》一書係由國家教育研究院整併前之國立編譯館與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翻譯發行之學術著作,並已於本(100)年10月發行上市。本書原著由魯曼(Niklas Luhmann, 1927-1998)編著,魯曼教授曾任教於德國的明斯特(Münster)大學及畢勒佛大學等校擔任社會學教授。本譯作中收錄了魯曼教授的兩本書,並分別由張錦惠女士(德國Tübingen大學現代英國文學暨語言學系博士候選人)負責《愛情作為激情》的部分,王柏偉先生(德國Witten/Herdecke大學文化系社會學博士候選人)則是負責《愛情:一個觀察上的練習》一書的翻譯。
魯曼教授是當代四大社會學家(哈伯瑪斯、不赫迪厄、紀登斯、魯曼)之一,他主要的貢獻是在發展「社會系統論」。他與哈伯瑪斯在社會系統論前景的辯論,更是當今研究此一領域必讀的經典辯證理論。魯曼教授一生著作繁多,著名的作品有《社會系統》、《社會中的政治》、《社會中的法》、《社會中的科學》、《社會中的經濟》、《社會中的社會》等59本專著以及兩百餘篇的學術文章。
有關本書《愛情作為激情》及《愛情:一個觀察上的練習》之內容概要,簡述如下:
《愛情作為激情(Liebe als Passion)》旨在闡述長久以來社會學都將親密關係中的情感與行動視為文化上的強迫性要求。並且在這樣的思考下,將幻想中與真實生活中發生於親密關係裡的性關係,看成是受這種文化上的強迫性要求所壓抑的,亦或者是相反地受這種強迫性要求所增強的。然而,如果我們從歷史語意演化的角度來觀察愛情語意,前述的這種被預設為分析前提的「文化上的強迫性」要求,其實有著它本身無可抹滅的歷史性。「愛情」的語意符碼從十六至十八世紀近三百年間的演化及分化,呈現出個人化、私密化的親密關係;這樣的發展不僅造就了今日想像愛情的方式,也決定了發生在愛情關係中的問題與範圍。魯曼教授於1982年出版的《愛情作為激情》一書,向我們展示了他如何冷靜的使用理論工具,來處理愛情這個燙手的議題,不讓我們的理智因愛情炙烈之火的燒灼而變質。他所感興趣的,並不是去剖析愛情這個情感的本質,而是在探究親密性的語意於近代過渡期中所經歷的符碼化歷程;在這裡,愛情並不是被理解為一種情感,反而是一種「溝通的符碼」,根據這樣的符碼規則,人們可以表達他們的情感,可以建構、誘發、甚至否認他們的情感。
《愛情:一個觀察上的練習(Liebe: eine Übung)》是魯曼教授於1969年畢勒佛大學授課時所使用的授課大綱,旨在闡述每個人在生活的情境中,不難發現自身對某個行動的期待,與他人對同一個行動卻有著截然不同的反應;同樣的,也發現到雖然與他人對同一個行動有相同的期待時,卻表現出行動上不同的落差,而每個人彼此間仍能無礙地與別人互動著。因此《愛情:一個觀察上的練習》的出發點,就是在於分析探討這樣一種由不同個體之間期待與行動的落差所決定的溝通情境。並強調他人與自身在對同一行為的不同體驗,即說明人們不得不從「溝通」作為彼此連結的出發點之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