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洪詠善
【文 / 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洪詠善】
繼多元智能理論再建人類對於智能的定義,2011年Howard Gardner發表「再建真善美:21世紀的美德教育」(Truth, Beauty, and Goodness Reframed: Educating for the Virtue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將傳統古典的真善美定義置於21世紀,質疑、解構、與重新建構,並提出教育因應的建議。
1999年Gardner《教化的心靈》一書中提出,真(相對於假)係指科學、數學、歷史等學術科目;美(相對於醜)係欣賞、藝術、文學、大自然的作品;善(相對於邪惡)是知識與行動的道德與倫理。真善美相對於假醜惡,在學校教育中有著明確的知識與行動的界定,我們能夠輕易地從翻閱教科書獲取真的知識、到美術館欣賞美的作品、判斷一個人行為的好壞。然而,隨著後現代性與相對性觀點的出現,一些挑戰的麻煩問題困擾著我們:誰的故事?誰的版本?誰決定真?誰決定善?美已經成為過去的遺跡。確實,從後現代主義立場解構教育核心關鍵問題:教什麼?學什麼?Gardener不斷地從當代現象提出值得思考的問題。
傳統觀點,真是正確的陳述與命題;美是關於自然與藝術的經驗;善是人類關係的品質;那麼,在數位時代裡,在Twitter與Facebook等社群世界裡的訊息,什麼是真?它真的是真嗎?當所有的藝術都能夠隨時以任何形式改變,美重要嗎?美存在嗎?我們認為的所有權、著作權、隱私、認同、許多善的倫理發生了什麼問題?如何建立真實性與可靠性?呼籲成為全球網路公民是什麼意義?這些爭議性的問題對於教育的影響與啟示正是本書的主要關懷。
確實,當我們習以為常的定律在後現代思維與網際網路的雙重解構下,資訊在指尖一按即以數以千計的數量展示眼前,教育工作者面臨的挑戰是我們如何找出真正重要的「真」?又如何教導學生確認「真」的方法? 讓我們先看看社會裡每門專業,都有其從實務上證明為真的方法,例如記者書寫歷史的第一手稿、工程師建造安全的橋、醫生熟稔手術等等,這些都是建立在實務上的「真」,它們超越學校教育單一學科的知識。因此,教什麼是「真」的概念應該轉移到如何教確認為「真」的方法,需要跨科際與高層次的思考力,例如科學不只是找因果,而更是要看相關性;歷史不只是陳述歷經世代改寫的事件,而是要能夠看見人類的能動性,那是創造並改變歷史的關鍵。總言之,當代的「真」無法以知識包裹單向輸送,因為資訊龐雜與混創擾動了「真」的堅實地位,教育能夠做的事是從學科領域與從專門職業中更多的案例找到關聯與交集,這即是重新建構「真」的方法—聚斂。
關於「美」,從當代美術館的作品中,如John Baldessari(1971)的”I will not make any more boring art.”,Barrett Lyon(2003)” Map of the Internet from 2003”,Jackson Pollock(1950)” Autumn Rhythm”等人的作品,我們能夠發現當代藝術作品強調的是詼諧有趣的、容易被人記憶的經驗,它不再強調永恆的美,而是歡迎每個人在藝術家作品的對話中發展自己獨特的品味,它具有差異、可變動的特質;從當代藝術的「美」的經驗中,學校教育如何教「美」?Gardner建議教師可以指導建立個人的學習檔案,記錄品味與鑑賞力的變化。畢竟美和真不同,「真」重視聚斂,「美」強調變化與差異。
關於「善」,我們往往以好人、模範員工、好公民等等標準、古有明訓中的金科玉律、與四維八德中找到「善」的定義。同樣地,這些定義在網路世界裡充滿挑戰,如維基解密的正當性、轉貼文的所有權、駭客入侵、匿名網路黑函等等倫理衝突真實地發生在當代生活中,儘管青少年知道什麼事應該做或不應該做,但是,面對網路世界甚至於真實世界裡充斥的欺騙,他們寧可選擇「反正大家都這樣!那又怎麼樣!」如果我們繼續言者諄諄,聽者藐藐地傳誦著金科玉律,相信那樣就能夠培養高尚情操與品德,顯然無法解決問題。面對「善」的爭議,應該創造平台,師生共同面對問題,討論與反思困境及最佳的因應策略。例如,資本主義自由市場經濟的遊戲裡,過去世界各國面臨了金融海嘯的問題,也讓我們重新思考當代所謂「好公民」的定義,誰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對象?如果我們都同意造成全球經濟瓦解的市場禿鷹不是我們需要的英雄,那麼,重新定義善的同時也重新定義了當代的英雄:那些為世界做出對的事的個人或群體。因此,在價值混淆的當代,或許談及「倫理」議題,大家意見是分歧的,然而,經過共同的討論與省思,將有助於觀點的聚斂,所謂的善正是歧異中的最大共識。
「再建真善美:21世紀的美德教育」一書帶領我們思考我們應該教什麼?學生應該學什麼?等關鍵問題。西方自文藝復興時代以來,中國自夏商周三代傳承發展之儒教,都有著深厚的文化根基,穩固地界定了真善美並引導著學校教育內容與方法。當21世紀進入了複雜不確定的世代,傳統的真善美面臨極大的挑戰,本書對於課程與教學重要的啟示在於,我們應該教的不只是那些所謂真的知識內容,而是運用跨科際與高層次思考課程與教學,慢慢聚斂以求真;我們也不是傳統美學品味的傳道者,而是協助學生透過建立個人學習的檔案,在強調差異中,覺察品味與鑑賞力的變化;最後,善的教育不是言者諄諄聽者藐藐的倫理道德傳輸,而要創造思辯與對話的平台,找到善的最大共識與策略,使每個人與群體都能成為當代的英雄,並且相信自己有能力創造共善世界的英雄;21世紀的課程與教學勢必因應「真善美解構與重建」之挑戰,這正是教育與世界進步的關鍵。
【參考文獻】
G Gardner, H. (2011). Truth, beauty, and goodness reframed: Educating for the virtue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New York Basic Boo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