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地區美感教育研究室」-教師「身‧音」工作坊活動紀實

| 王筑筠

【文/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專案研究助理 王筑筠】

【圖/林宜穎、黃文塑、龔祥生

   「亞太地區美感教育研究工作室」子計畫二「身體/聲音美學」以教師端為核心,探究教師覺察、審美意識和美感教育的呼應關係。經過探查、焦點訪談與前導工作坊活動,子計畫二於今年912日與26日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以下簡稱北藝大)舉辦工作坊。工作坊的參加成員主要為研究案所選擇試點學校之幼兒園與國小教師,兩場工作坊共計64人次參與。

  工作坊課程兼顧實作與理論,包含音樂律動、教育劇場、創造性舞蹈、創造性戲劇與美學講座等,藉由兩天課程,使參與教師親身經驗「身•音」之美。第一場是由臺北市立大學(以下簡稱北市大)音樂系林小玉系主任與北市大附設實驗國民小學陳映蓉研發主任帶領的「論音樂之美」課程,透過現場鋼琴即興伴奏,讓教師經由身體律動呈現音樂畫面,並與參與教師分享其教學設計理念。

  由北市大附設實驗國民小學廖順約老師帶領的教育劇場課程,除提供教育劇場概論解說,並帶著參與教師討論,最後各組編創出與生活、教學相關之議題戲劇小品,並於當天晚間正式呈現,邀請相關研究案人員成為觀劇者,即興加入演出進行議題討論。

  第二場次的工作坊則以「身體和聲音自我檢視表」掀開序幕,課程中北藝大張中煖副校長引導教師檢視個人姿態,並繪出伙伴教師的身體圖,接下來透過歌謠音樂引出身體律動與想像,帶領學員親身體驗身體自由舞動之美。第二場也加入創造性戲劇活動,由北藝大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容淑華所長帶領,並邀請北藝大師培生加入,參與者對於議題的開放討論和呈現時表達個人特質的自信,更徹底實踐子計畫二期望教師成為兼具身體/聲音覺察、活用專業省思之表演者與研究者角色的設計。而北藝大博物館研究所廖仁義教授所講授的「美學的定義與範圍」課程,提供美學概念、理論發展與配合相關當代時事演變的說明,讓參與教師對美學思想演變有概括性的初步認識。

  綜合參與教師於第二場次的綜合座談分享與會後填寫的回饋單,我們可以清楚看到透過兩天的工作坊,參與教師開始思考如何將美感議題連結課程設計。總言之,子計畫二工作坊活動讓參與研究案教師有機會在不同的教學環境,透過體驗不同教學媒介,從外在檢視自我的身體/聲音狀況,向內觀看反思自我教學方式和教學內涵。本計畫也冀望透過與研究團隊的共學模式,讓參與實驗教育教師未來可以成為工作坊呈現者,與其他教師分享實驗教育之成果,持續為美感教育注入新力,成為培養美感教育的傳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