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之簡要說明

| 范信賢、洪詠善

【文/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范信賢、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主任 洪詠善】

一、研修組織與歷程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以下簡稱總綱)的研修,乃由國家教育研究院(以下簡稱國教院)、教育部技術及職業教育司進行研發工作,透過國教院的「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研究發展會」(以下簡稱課發會)等組織進行研議。

  從民國1026月至今,國教院共召開14場次總綱研修工作計畫團隊會議、5場次總綱研修小組核心會議、10場次總綱研修小組全體代表委員會議、10場次課程研究發展會議,總共投入約1200人次,每場次約2-3小時(未包括各分組會議、相關團體座談及會議前後的行政人力),並透過分區及網路公聽會程序蒐集意見,務求慎思的整合各界意見再送教育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審議會」反覆修訂後議定。

  經過前述歷程,本總綱於民國1031128日由教育部發布,預計107學年度從各教育階段的一、七、十年級開始逐年實施。

二、總綱重要內涵

  本次總綱研修係以相關教育法規為根據,並以「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發展建議書」與「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發展指引」為主要基礎,秉持「素養導向、連貫統整、多元適性、彈性活力、配套整合」的原則進行研修。總綱重要內涵如下:

(一)在「理念目標」方面,以「成就每一個孩子—適性揚才、終身學習」為課程願景,結合「自發、互動、共好」的理念,希冀課程能以生命主體的開展為起點,透過學習者的核心素養培養、身心健全發展,讓潛能得以適性開展,進而能運用所學、善盡責任,成為學會學習的終身學習者,以使個人及整體的生活、生命更為美好。

(二)在「核心素養」方面,以核心素養做為課程發展之主軸,包括「自主行動」、「溝通互動」和「社會參與」三大面向。核心素養主要應用於國民小學、國民中學及高級中等學校的一般領域/科目,至於技術型、綜合型、單科型高級中等學校則依其專業特性及群科特性進行發展,核心素養可整合或彈性納入。核心素養是指一個人為適應現在生活及面對未來挑戰,所應具備的知識、能力與態度,核心素養強調學習不宜以學科知識及技能為限,而應關注學習與生活的結合,透過實踐力行而彰顯學習者的全人發展。

(三)在「課程架構」方面,強調:

1. 連貫統整:將國小、國中及高級中等教育進行整體、連貫的系統考量(例如統一各教育階段的領域名稱及內涵),並強化主題課程、探究課程、實作課程等,務實推動領域之內及彼此間的橫向統整。

2. 課程彈性:在部定課程的共同基礎外,鼓勵學校發展辦學特色,在彈性學習課程以及校訂課程的必修、選修規劃上,給予各級學校更多彈性設計的空間,強化學校本位發展。

3. 適性學習:鼓勵國民中小學發展主題性、探究性、實作性、社團及技藝試探等課程。普通型高級中學則減少必修、增加選修比例(例如,現行普通高中的部定必修學分,由138調整為118;增加校訂必修4-8,選修則為54-58),技術型高中則強調務實致用,增加部定必修的專業科目及實習科目的學分數為45-60。這些調整意在讓孩子有更多適性探索的空間,增加實現學生為學習主體之教育理念的可能性。

(四)在「實施要點」方面,則著重系統的配套整合以推動課程實施。從保障學生學習權、強化專業責任、提供課程發展的彈性、支持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整合多元教學資源、促成公共對話,以及評估課程實施等觀點出發,針對課程發展、教學實施、學習評量與應用、教學資源、教師專業發展、行政支持、家長與民間參與等面向擬定實施要點,做為課程推動的重要配套。

三、實施配套與支持系統

  徒法不足以致行,配合新課綱即將於107學年度實施,教育部已經成立「中小學師資、課程、教學與評量協作中心」,統籌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配套建置及系統協作,如圖:

協作中心的重要協作事項包括四大項:

(一)課程與教學研發,如:課程綱要前導學校建立、新舊課綱銜接、素養導向領域教學與評量的規劃、高中適性選修課程規劃等。

(二)課程推動與教學支持,如:修訂或新增與課綱實施有關之現有法規、課綱宣導及教師研習、學校課程計畫與課程評鑑、研擬設備基準並編列補助經費、各級課程領導與輔導團隊建立、選修課程的開展及落實、教學與評量資源建立等。

(三)師資培用與專業發展,如:領域/科目劃分與師資培育課程的搭配、教師增能進修及專長認證、師培系統與課程研發及課程推動的連結等。

(四)升學輔導與入學制度,如:各類型高級中等學校的轉銜、高級中等教育階段課綱與考招連動的規劃、國中教育會考與大專院校入學考試的素養導向題型開發、學生適性升學輔導等。

  此次總綱的頒佈及後續領綱的研訂,若能結合各界的同心努力及轉化實踐,將使素養導向教學、課程連貫統整、學生適性學習、校本課程精進及行政系統整合等大家長久關注的議題,更有機會進一步的發展及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