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解現況、展望未來─口述歷史的意義

| 葉盈君

【文/教科書發展中心助理研究員 葉盈君】

  本院教科書發展中心於本(104)年126日舉辦「臺灣國民中小學教科書發展之口述歷史研究(19522001):知識論與課程觀的演變」專題研究第二年研究成果論壇會議,其中研究案子計畫八「國小自然科學教科書之知識論與課程觀演變」,由林慶隆主任報告研究案中訪談6位國小自然科教科書之關鍵人物,於口述訪談資料中對應相關文獻資料,梳理並初步分析國小自然科1975年課程中的知識論及課程觀。

  與談人陳文典教授針對此次報告提出精闢的見解及意見,對本研究後續的資料分析及研究方向提供極佳的建議,茲整理其與談重點如下:

  首先,從標題「知識論與課程觀」的研究主題來看,應先思考本研究計畫的價值與意義,從以往的事物來做「歷史回顧」的目的,應是期望藉此以瞭解現況來展望未來。反觀之,我們對教科書都有既成的概念,希望教科書未來可發揮何功能,就從功能面去著眼來看以前的東西,如此訪談而得的口述資料其目的就很清楚了,一旦定位了作口述歷史的目的就是對教科書在現在及未來所扮演的角色有所期望,然後將所期望的項目列出,最後依據這些項目去深入探討。教科書所扮演的角色可歸納為:1.教科書是課程的詮釋者:它詮釋課程而非創造課程;2.教科書是教學的協助者:它協助老師教學,提供資料、教案、教學重點及分配教學時間;3.教科書是學習者的朋友:它陪伴學生學習和成長。此應為教科書一直以來的定位,若是定位如此,則教科書在這些角色中能發揮什麼功能,以其功能當成定位的基礎,才能更有效的直指目標,達到本研究的目的。

  以知識論的角度來看,以何種方式引入學習活動、選擇何種教材及何種編排概念設計,最容易讓學習者建構出完整概念或深刻體會其內涵,此涉及教學法及教材設計,概念的鋪陳有一個主要的核心概念及其它次要的附屬知識,有些協助性質的資料就可多可少、可增可減。早期知識論的建構完全是知識的灌輸,是威權知識,老師講學生記,照做即可,訓練可成,而現今知識論的角度,科學的學習應是讓學生從發生問題、遇到困難中去體認某些概念的重要,隨著自身經驗,自己演化、自我建構認知體系的過程,可以此角度來敍寫口述歷史,否則資料如此龐雜,將很難加以組織及條理化。

  以前所謂的教科書就是一本冊子、一堆文字,現今知識的傳遞方式完全不同於以往,現在有很多更有效的利器可用,「教科書」已成一種名詞而非單指那本書而已,現今各種媒體、設備、教具和很多非特定形式、隨處可見、隨手可用的工具都可為教科書的素材,教學方式及可引用的資料該如何鋪陳也是隨時代不斷改變。從這些口述歷史的研究就可發現,以往是什麼?最古老的是什麼?一路發展在現在,現有何好的工具?心中就有了藍圖,用現有的設備及人的思維習慣,期待下一輪的「教科書」扮演什麼角色?如何讓它發揮最大的教育功能?如此,教科書口述歷史的研究將會非常條理明確並具有前瞻性。

  陳教授一針見血地指出口述歷史的最大意義就是瞭解現況、展望未來,並肯定本口述歷史研究是深具意義及前瞻性的研究。所以應先確立教科書的角色定位及對它的期待,再據此去回顧教科書的歷史,觀其如何發展、如何延續、如何為未來的教科書佈局。科學教育的知識論與課程觀是隨著時代一直在發展、不斷在改變,以教科書被賦予的使命及其能達到的任務作為研究敍寫的脈絡,讓口述歷史研究不只是累積以往的歷史,更是建立未來遵循的依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