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教院「拾得苑」藝文首展~俯拾皆得

| 柯華葳 院長

【文/國家教育研究院院長 柯華葳】

  亞太地區美感教育研究室、戶外教育研究室都是落實執行教育部重要教育政策理念。這兩者皆會深遠影響人才風格、社會風氣的媒介。國家教育研究院(以下稱國教院)很榮幸可以肩負執行此重責大任。

  國教院服務的對象為教學現場的教師、學生和家長,我們自問,承接這兩項任務所做的事是不是現場也可以做得到的?什麼才算是「戶外」?生活中的美怎麼產生?怎麼獲得?有經費,我可以怎麼做?若沒有,我又可以怎麼做?更直白的說,怎麼處高貴,怎麼處貧乏,不論有錢沒錢,學生面對法式料理或中式小炒,是不是都能各自欣賞其中的美?

  這是一份機緣,謝謝國立藝術教育館鄭乃文館長引介李蕭錕老師。李蕭老師定義自己是藝術教育推動者。他的作品包羅萬象,有書法、陶藝、篆刻、水墨畫、禪畫、油畫、寫生等,創作的材料更是多元,包括廢棄木料。當李蕭老師介紹一系列他利用建造廟宇所裁切廢棄的木材,創作出各種不同風格的美時,我隨口說:「枯木逢春,朽木可雕也。」李蕭老師隨既回應:「抾捔*(台語,音讀khioh-ka̍k)可用。」猛然我們領悟到,教育不應該就是這樣?如何發掘學生天賦不同差異,這一切不都是掌握在老師和家長的手上嗎?在每個孩子最寶貴的學習成長過程中,端賴老師愛才惜才,尊重個別條件差異,懂得欣賞珍惜抾捔的美。

  細看老師的畫作,許多是在已用過的紙張上創作。他說帶學生寫生,有筆有紙,師法自然,俯拾皆美。端看怎麼觀察、與之互動(與它溝通)、進而有想法並表達(創作)。鄭館長曾提及:「和李蕭老師學習書法,沒有壓力。」李蕭老師說:「提起筆寫就是了。」再次反映老師推動藝術教育的精神和態度。真的不論高貴或貧乏,我們要學的是怎麼看待自然、世界、及其中的事事物物。拾得苑首展作品,就在這樣的感動下,展出李蕭老師的作品,並與大家共享。

  俯拾皆美、俯拾皆得,沒有所謂的「抾捔」是不堪使用的。國教院拾得苑是美感教育對外開放的基地,我們熱切的邀請各級學校師生,一起表達他們對美、對自然的感受與創作。


*「抾捔」釋義參考:

形容一個人不成器,一輩子都沒有用、沒出息。例:欲食毋討趁,我看你這世人抾捔矣。Beh tsia̍h m̄ thó-thàn, guá khuànn lí tsit-sì-lâng khioh-ka̍k--ah. (像你這樣好逸惡勞,我看這一輩子都不會有出息了。)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專用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