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論叢》篇名/翻譯和外語教學的交融再興

| 廖柏森

作者 廖柏森

摘要

  外語與翻譯教學之間的關係從羅馬帝國時期迄今,向來就充滿愛恨糾葛、分合不斷。特別是在歐洲自 16 世紀,拉丁文從社會主流使用語言 (dominant language) 演變成學校中的學習科目 (school subject),教學方式強調文法和翻譯,使外語學習體制化,一直沿襲至 19 世紀都把翻譯視為重要的外語教學方法 (Richards & Rodgers, 2001)。之後隨著歷史的進展,學習外語的目的和方法愈來愈多樣,外語和翻譯學習的關係也就愈顯錯綜複雜。有時翻譯具有主導或輔助學習外語的功能,但有時翻譯的地位卻被邊緣化、甚至污名化為干擾外語學習。

  幸而由於 1970 年代認知科學的發展,許多研究發現學習外語並不僅是模仿外界的語言刺激,而是學習者在接受外語刺激後,再利用母語翻譯和先備知識 (prior knowledge) 主動思考歸納外語的規則,發展外語的能力。我們對學習外語過程中,母語和翻譯所提供能夠認識外界事物的基模 (schema) 及其它協助有更深入的理解。再加上全球化浪潮大興,各國對於語言服務的需求爆增,翻譯產業規模隨之迅速成長。翻譯成為一門獨立學科也逐漸為學術界接受,各國高等教育機構紛紛設立翻譯系所和課程,而為了增進成效,翻譯教學的理論建構和實務工作也逐漸受到重視。我國也不例外,目前國內大學除了有七所二系的翻譯系所之外,英外語科系也都必開翻譯課,更增設大量翻譯學程和課程供不同科系同學都有學習翻譯的機會,也因此教師有必要對於外語教學與翻譯之間關係具備更精確深入的了解。而 2014 年英國學術出版社 Routledge 所出版專書 Translation and Language Education 就提供了較新的翻譯與外語教學之論述和方法,值得國內教師參考借鏡。

.全文下載 https://bit.ly/2VgQyfm

.出版年月 20163

.卷期數 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