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培力成效探析:引導學模式

| 林信志

 【文教育制度及政策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林信志】

  觀之先進各國校長培訓與專業發展課程,可知為達到目標,提升教學及學習之成效,皆大量應用研討會、混成學習、師傅教導、實地參訪、學校實習等多元模式來引導校長學習,課程講師也多由具有實務經驗之政策執行者、校長或退休校長來擔綱。直言之,校長專業發展課程之教學法必須多元化,傳統之講述法或上對下之單向知識傳遞已不符所需,教學型態應重視學員間彼此互動,以及模擬實際情境學習,方能提升其學習效果。

  承上,自2013年開始,國家教育研究院中小學在職校長專業發展課程開始轉型,內涵設計以校長學實務問題導向主題課程為主。各期研習針對時近教育發展重大議題選定主題,規劃以實務問題為導向之主題課程,並以「引導學模式」(facilitation model)進行。重大議題分為5大類別,分別為課程與教學、領導與管理、校園規劃、輔導與管教、政策議題。類別下設置23個主題,各期分別選定不同之教育政策重大議題,並依據時近行政管理議題與政策發展以及研究的成效評估,進行滾動式修正。引導學模式課程共分為四大階段:1.營造溫馨場域強化凝聚力;2.建立思考模式、討論架構化;3.實作與高效能溝通分享經驗;4.集體智慧產出形成共識。

  然而,此引導學模式課程的成效為何?這些有豐富實務經驗的在職校長認為課程的助益性為何?他們實際對課程的滿意度為何?以及他們未來願不願意持續回來參與課程?為回答上述問題,研究者於20139月至20143月期間,針對參與此一新型態課程的131位在職國小校長進行問卷調查研究。其重要研究發現、課程調整與未來研究建議如下:

一、重要研究發現

  首先,參與校長對新型態引導學課程皆有很高的滿意度,也感覺相當有助益性,並且非常願意再來參與進修或推薦給其他校長參加。且無論不同性別、不同年齡、不同階段、不同校長年資之校長在引導學課程助益性、滿意度與行為意向之看法相當一致。其次,本課程在大部分教學目標(統合力、品格力、執行力、創發力)之知覺助益性上,皆能正向影響校長樂於推薦及再參與之行為意向,惟但專業力之知覺助益性影響不顯著,值得注意。

二、課程調整建議

  首先,由於本課程僅四天三夜,期程較短,建議課程後能給予校長返校實作的任務,完成後再給予結訓證書。其次,建議強化課程中「教育專業素養自我批判、省思與論述(專業力)」的連結,提升校長的思維層次,協助在職校長深化理解,掌握教育價值觀與教育哲學觀。

 

資料來源
林信志、洪啟昌(2015)。校務經營引導學課程之成效評估研究:以國教院在職校長成長班為例。載於柯華葳(主編),104 校務經營個案研究實務研討會成果集51-78頁)。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