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南北朝詩學研究》新書簡介

| 郭騰淵

【文 / 編譯發展中心助理研究員 郭騰淵】【圖 / 編譯發展中心】

6月發行上市的《魏晉南北朝詩學研究》是國家教育研究院成立後,編譯發展中心率先出版的學術著作之一。該書以「魏晉南北朝詩學」為研究主題,作者張娣明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現於日本國立東京大學綜合文化研究所攻讀第二個博士。其整合多種研究方法(包括:批判、歸納、演繹、宗派、時代、問題、比較、傳統、科際整合、文學、歸納統計研究法),逐一釐析所研究範圍內具代表性人物(約計有曹操等43人)其詩作蘊含的文學意義、史學意義、哲學意義、心理學意義、社會學意義、政治學意義,最後並總結「魏晉南北朝詩學」為8個向度的研究結果,包括:「重視詩歌形式」、「詩歌緣自於情,抒情功能的重新強調與發揚」、「探討詩歌的源流」、「追求聲律美」、「詩人對詩學的自覺」、「推廣久受壓抑的情慾題材」、「詩作多元發展,引發近體小詩的產生」、「影響後世詩學觀念與批評形式」。

    該書作者研究固有文化資產,並賦予更多整合性、當代性的新理解,是其優點。而其為「中華文化資產研究」所架構的「整合性研究方法」,讀者可以再與西方一些「研究方法論」(例如:詮釋學hermeneutics)相參照,以獲得類似建構本土「詮釋學」方法如何可能?的想像。此外,若將研究主題置換為「臺灣文學」,可能會獲得那些向度的研究結果?而前揭結果,是否有可能應用於教育上(例如:以類似「雙向細目表」的方法從事教科書選文比率的合理分配上)?這些都是讀者們對該書可以有的想像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