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港學校共學活動報導:「系統創新.人才培育計畫」

| 柯若萍、楊俊鴻

【文、圖/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 柯若萍、楊俊鴻】

  為拓展教育研究與實踐之視野,並精進課程綱要之轉化,106年5月起,由本院、田家炳基金會與香港中文大學「優質學校改進計畫」(Quality School Improvement Project,以下簡稱QSIP)進行三方協作,共同推展「系統創新‧人才培育計畫」(System Innovation and Talent Education Project,以下簡稱SITEP),進行專業與實務對話,提升研究合作學校之課程實踐能力,並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及提升學生學習品質。於106年10月至12月間,辦理完成第一梯次「香港學校參訪學習活動」,本院攜手44所研究合作學校與計畫團隊赴港共學,成果豐碩,有助於課程教學專業支持與發展系統協作網絡的推動。

  本次臺港共學活動從今年5月7日開始至10日結束,共計4天行程。邀請QSIP團隊及香港學校人員來臺,以教師專業發展、專題探究及自主學習為議題,與研究合作學校共學為主軸,進行學校觀課、參訪、工作坊及特定主題之座談,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強化各教育階段校際間之交流,營造學校整體發展之夥伴協作關係。

  本次共學活動由南臺灣啟航,第一站至高雄福山國中和高師大附中,福山國中展現熱情的迎賓儀式與校園導覽,接續推出閱讀和數學兩門課的說、觀、議課活動,給予香港學校人員及研究合作學校夥伴滿滿的「福」氣與教學能量;同時段在高師大附中的共學夥伴,看到了瑯琳滿目的選修課程、國際交流和特色課程,該校還特別印製雷切名牌贈予到校參訪師長,以此宣達其自造創客中心的功能與發展。當天下午全體共學夥伴聚集在福山國中進行交流,雙方聚焦在教師專業發展議題的討論和交換意見。

  延續第一天的熱絡氛圍,第二天來到臺中市大仁國小和臺中女中,兩校皆以中臺灣的熱情微笑款待佳賓,大仁國小推出社會領域的說、觀、議課活動,而臺中女中則分享科技部高瞻計畫生物/資訊跨領域課程,同時介紹地理學科中心的課程發展近況,隨後帶領大家參觀創客中心TCGS i-Make LAB,見證到女校學生在工程與科技跨領域的學習表現並不俗,足見學習不分性別,惟用心而已。下午仍以臺中女中為共學基地,聚焦的議題是專題實作,雖然臺港學校大多有專題課程推展的經驗,但雙方仍真誠地分享彼此遭遇的困境及解決之道,專注的眼神和熱烈的討論,交織出滿室的人文氣息。

  共學活動第三天航向桃竹地區,上午兵分三路,依教育階段分別至龍山國小、光武國中和大園國際高中。龍山國小推出自然和體育兩科的說、觀、議課;大園國際高中開放第二外語的觀課;光武國中則分享探索課程、跨文本教學及感測器在PBL導向教學的應用等創新課程。下午全體聚集於本院臺北院區,交流主題是自主學習。國中小組邀請5校分享,明德高中和漳和國中以基地班模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光武國中、龍山國小和富源國中則是透過跨校型自主學習,打開學生生命的格局與勇氣;高中和實驗原民學校組則採小組座談模式,從學校、教師和學生學習角度探討自主學習圖像,香港的「學會學習」與臺灣新課綱的「自主學習」有諸多異曲同工之妙,當然,在對談交流與分享之際,彼此也看見許多教育環境條件的不同。然而,不論哪一個教育階段,在最後這一場教育交流場域中,相信香港的夥伴們應可感受到臺灣教育的軟實力。

  共學活動的終點站來到以東方哲學思想辦學的道禾實驗教育機構,這是一所求慢、求少、求難的生態部落型學校,強調「返樸歸真、喚醒夢想、釋放天賦」。在經過道禾師長的校園導覽之後,曾創辦人分享其辦學哲思與歷程,就在香港中文大學湯總監的感性回饋話語中,本次臺港共學活動緩緩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