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港共學活動-看見東臺灣教育軟實力

| 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 柯若萍、涂慶隆

【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 柯若萍、涂慶隆】

  為能拓展教育研究與實踐之視野,並精進課程綱要之轉化,106年5月田家炳基金會通過資助國教院與香港中文大學「優質學校改進計畫」 (Quality School Improvement Project,以下簡稱QSIP)的團隊合作計畫,並以十二年國教課綱實踐與轉化為基礎進行「系統創新‧人才培育計畫」 (System Innovation and Talent Education Project,以下簡稱SITEP),進行專業與實務對話,提升研究合作學校之課程實踐能力,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及提昇學生學習品質。此項雙邊學術交流活動於106年辦理過一梯次,再於107年10至11月辦理第二梯次「香港學校參訪學習活動」,攜手43所研究合作學校與計畫團隊赴港共學,有助課程教學專業支持與發展系統協作網絡。為持續促成雙方學校系統創新與人才培育的共同目標。

  107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為第二次邀請QSIP團隊及香港學校人員來臺,以教師專業發展及自主學習為議題,深入東臺灣之研究合作學校,進行學校觀課、參訪及座談,且本次共學活動亦結合本院「21世紀人才培育:教育系統之自主‧跨域‧創新」國際學術研討會,更能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強化各教育階段校際間之交流,營建學校整體發展之夥伴協作關係。

  此次拜訪的東臺灣研究合作學校有東華附小、花蓮女中及慈大附中,不論進入哪一所學校,香港師長們都發出讚嘆與羨慕的”哇哇”聲,校園之大之綠,令他們直呼臺灣的孩子真是幸福。除了享有開闊舒適且優雅的幸福學習環境之外,東臺灣的合作學校更熱情地分享多采多姿的課程,例如花蓮女中的專題研究課、多元選修的「廚房裡的化學家」、「哲學下午茶」及「小說賞析、花女福爾摩斯、文化教材」,展現出教師豐富多元的教學力及學生幸福滿滿的學習力,此外,花蓮女中的生活科技教師結合海洋教育,引領女學生動手製作獨木舟,打破傳統女學生不會或不喜歡操做機具木工課程的刻板印象,這種類似STEM課程在女校的推廣操作,展現出臺灣教育的另一種可能及東臺灣孩子的另一種幸福。

  此次香港回訪團隊的師長大多屬於小學階段,國教院安排他們參訪東華附小、慈大附中小學部及三峽龍埔國小,三所學校皆安排觀課,東華附小以探究課引領學生進行專題製作;慈大附中則同時開出數學課和人文課讓香港師長們體驗課室裡的實際學習氛圍;龍埔國小則呈現雙語教學的英語課和資訊融入的數學課。在議課回饋的意見中,香港師長表達看到臺灣的教育特別重視品格教育和生活教育,尤其從慈濟大學附中的靜思語教學課堂中強調品德教育要從知、情、行三個方面著手看出。而該校提倡大愛的理念及作法,讓老師的工作不再只是授業,而是注重培養學生成為有禮、有愛、有德的人,並透過身邊的事物教導學生尊重生命,以落實人文素養教育 (如禮貌、負責、同理心)。同時,臺灣的教育對於差異化教學的重視,可以從龍埔國小的資訊融入數學課程中看出。老師運用「均一教育平台」與平板電腦融入數學教學,設計不同層次的學習任務,讓學生依學習特性、進度,自主運用數位工具與影片閱讀策略進行學習,落實照顧個別差異。教學過程中,老師也以小組競賽和接受桃戰的方式,讓學生投入課堂學習活動,尊重學習差異,也強化學生的學習興趣。

  回訪行程的最後兩天則加入課程中心舉辦的「21世紀人才培育:教育系統之自主‧跨域‧創新」國際學術研討會,聆聽來自紐西蘭、新加坡、香港、臺灣等地學者對教育發展、課程改革創新及人才培育系統的論述,及見證臺灣學校端在實踐層面的發展情形,提升這一次臺港共學活動在學理與實踐兼具的層面,同時也讓香港師長們對臺灣課堂風景有更深刻的印象及感受臺灣教師們的高動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