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發展的規劃觀點與實施策略探討—以一所國教院研究合作學校為例

| 劉欣宜

【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劉欣宜】

  為預先了解十二年國教課綱下,學校回應學生學習需求、推動校本課程發展、支持教師專業發展的歷程和問題,本院自民國103年6月起啟動「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實施之課程轉化探究計畫」,邀請有能力、有意願的研究合作學校,進行先期規劃和實踐。本文即為其中一間學校的實踐故事,透過深度訪談,探討教師對學校課程發展的規劃觀點與實施歷程等,提供其他學校作為未來實施新課綱時的參考案例。

  在課程規劃方面,教師提出下列思考點,首先是跳脫過去趕進度、追成績的想法,重新思考學校為什麼而存在,如何培養孩子的學習熱情,發現學習的意義?因此該校教師嘗試改變教學方式,以自編學習單方式了解學生學習情形,將教科書作為學習的媒介,而非唯一材料,藉由教科書內容,讓學生進行相關主題多元延伸的學習,讓其相信在課堂上會學到東西,不會排斥或不愛上課。

  其次,是學校教育如何促發學生的多元發展?現行中小學的彈性學習時間常被作為學科的補救教學,雖然補救教學仍為十二年國教彈性學習課程的實施類型之一,但亦鼓勵以統整性主題/專題/議題探究、社團活動與技藝課程、特殊需求領域課程或其他類課程進行規劃,意在提供學校和教師更多彈性自主的空間,而該校教師並分享在規劃彈性學習課程時,需考量該課程與領域學習的關連性、學生身心發展階段,以及自我探索能力的培養,讓孩子產生學習遷移的效應。再者,核心素養係十二年國教課程發展的主軸,除了鼓勵跨領域統整與素養導向教學外,也需要有清楚可行的範例,協助教師解決問題,提升其實踐的意願。

  在實施歷程方面,分組合作學習形式是該校常見的教學型態,可視學生能力與學習速度分配不同學習任務,而自主學習與共學在過程中會自然發生,透過同儕的力量,讓學習速度較慢的孩子也能完成任務,甚至在某些內容的學習上速度超前而轉變為教學者,重獲學習自信與延續學習動機。其次,強調學習歷程的設計與安排,以問題引導學習,以討論促進對話,教師可以從具體的問題或範例開始,鼓勵學生參與,給學生思考的時間,不馬上提供正確答案,協助其習得學習方法與策略,並幫助學生在討論的議題中找出相關連結,分析討論的結果,然後再接續往後的課程。再次,作業或作品的設計上選擇與學生生活經驗相關或是具有意義感、公共討論性的主題,促使行動力的展現從學校擴大到社區、社會,並且在課程結束後,還能持續對生活事件與社會議題保持關注。

  另外,便是提供教師在課程創新的行政支持,在推展新課綱前,行政端可先設定各實施階段的任務、目標與進程,預想教師會遇到的困難,以及可供解決的策略或資源,而行政端也可主動獲得領域召集人等的理解與認同,以其號召力在領域中擔任領頭羊的角色,增強改變的能量。最後,是引進與善用外部資源,如強化家長對學校的認同感,透過參與學校的活動,家長看見了孩子的進步,這份感動可使其主動關心孩子未來各項活動,也能成為促進班級團體動力、導師班級經營的助力,讓家長、教師、學生、學校的關係信任而長久,共同協助孩子的學習。

  綜合言之,透過研究合作學校案例的分析,除可了解教師對學校課程發展的規劃觀點與實施歷程外,也可以該校故事作為一個引子,帶出更多其他學校的動人篇章,再思學校課程還有哪些創新或深化的可能性。


資料來源

劉欣宜(2017)。鄉下都會型學校的課程發展故事。載於周淑卿(主編),課程發展的知.行.思-看見學校的生命力(頁136-156)。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