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原住民族教育與實驗教育論壇系列(三~六): 10所合作學校的課程發展經驗

| 柯若萍、林沂昇

【文/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 柯若萍】

【圖/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 林沂昇】

 

  十二年國教強調素養導向的教與學,重視課程內涵與生活情境的相互結合。因此,培養學生的鄉土情感及對多元文化的尊重,立足自身土地以面對全球化社會,亦為世界各國教育的發展趨勢。學校應該如何與社區(部落)連結,進而涵養多元文化與公民意識?

  由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於108年8月14日至15日舉辦2019年「原住民族教育與實驗教育論壇系列(三~六)」,活動已來到第三場次。這次系列內容包括「回歸土地‧主題教學」、「連結自然‧體驗探索」、「扎根社區‧社區連結」與「體驗文化‧節慶文化戲劇」,透過10所合作學校的課程發展經驗深入探討。

  論壇一開始由本院副院長顏慶祥開場致詞並帶來溫暖的祝福,接著分別由各校介紹所開設的課程,包括「來義高中」結合小米農作文化課程與部落導覽課程,讓學生在參與過程中瞭解傳統文化知識與古人的智慧;「道禾實驗教育學校」分享「行者」計畫,帶領孩子走出教室與校園;以及從戶外探索的「全人實驗中學」、自然體驗與探索活動的「山峰國小」、結合散步課與戶外挑戰課程的「慈心華德福實驗高中」、「介壽國中」的介壽小書。

  另外,還介紹偏鄉地區的學校特色課程,來自屏東縣三地門鄉「地磨兒國小」的masalut收穫祭;位於泰雅族山地原住民部落「博屋瑪國小」的漁撈文化課程;以及第一所卑南族實驗小學「南王Puyuma花環實驗小學」的風箏故事課程。這些課程別具特色,讓與會者獲益良多。

  兩天的論壇交流,除了分享每所學校的課程內容與世界咖啡館對話活動外,透過夥伴們熱絡的問與答,更深入的瞭解學校與社區(部落)的連結。

  最後,主持人王雅萍教授與薛雅慈教授特別提醒我們,在這些課程中應該去思考,面對傳統習俗與現代、性別的衝突思維,以及文化習俗與宗教中立等問題,這讓與會者更深層多元視角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