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出可讀性高的文章,有哪些訣竅?

原住民族教育研究中心 | 陳茹玲 副研究員

  「陽臺上的衣架錯落,像極了愛情。」「太過明顯的喜歡,像極了愛情。」請仔細觀察一下自己閱讀這兩個句子時的思考歷程。對你而言,哪個句子比較容易理解呢?而在閱讀另一個較不易理解的句子時,大腦發生什麼事?別急,我們得先知道理解怎麼發生,容易理解的文章有什麼特性?最後再一起看看這「像極了愛情」的網路金句是怎樣的認知歷程。

成功的理解是讀者與文本良好互動的結果

  可讀性(readability)是指閱讀材料能夠被讀者理解的程度。簡言之:可讀性與「讀者」和「文章」兩因素有關,文章難以理解,不見得是讀者的問題。由過去數十年的閱讀研究綜整,影響閱讀理解的讀者因素包括:動機、閱讀發展、閱讀策略、推論能力、先備知識等。文章因素則包括:印刷、語言與文學、體裁、內容與多樣性等。前者通常無法控制,而後者可由作者掌控。考量讀者特性,透過寫作調整,有助撰寫易於理解的文章。

高可讀文本的特性

  一、符合讀者先備知識:先備知識是指讀者接觸文章前已知的知識與經驗。讀者先備知識會影響文章理解,例如,討論棒球規則的文章,對具備棒球知識讀者而言,比不具備棒球知識者較為容易。又如「奈米」的主題對小學二年級相對比較困難,但貼近學生生活經驗的「遊戲」、「校園」的主題就較為容易。

  二、適合發展的語言特徵:詞彙特性是影響文章可讀性的重要關鍵,使用高頻、低複雜度、非技術性、具體、生活化、意義清楚等較易閱讀的字詞彙,文章可讀性會較高。例如,高頻常見詞(難過、傷心)比低頻詞(柔腸寸斷、黯然)易懂。而句子的結構簡單(少用代名詞、複合詞、複句),其可讀性也較高。

  三、減少推論的困難度:推論是讀者透過先備知識與文章線索,讀懂作者沒有清楚表達的言外之意與弦外之音。過去許多研究都支持推論是閱讀理解的核心,透過推論,讀者可建構文章的完整理解。文章中概念與概念連結而成的命題,或命題連結而成的句子,以及句子組成的段落,注意其連貫性,或補充背景知識均可減輕讀者推論的困難。

  四、結構完整與高連貫:文章結構是文章的組織方式,掌握文章結構就能掌握文章內重要概念間的關係。文章結構可概分為敘事文和說明文,敘事文結構通常包含故事背景、起始事件、主角意圖、行動、結果及造成影響。說明文用來說明概念、溝通與傳遞訊息,結構較為多樣複雜,包括描述、時間順序、比較異同、因果,以及問題與解決。對文章結構愈熟悉,就愈能預期文章的發展、或是找到所需訊息,更容易建構整篇文章的理解。連貫性包含局部連貫與篇章連貫。前者指句字內或句與句之間有所承接,相互關連;後者為全文扣緊主題與核心概念,不任意跳躍或轉換主題。

  五、適當重述先前內容:讀者閱讀時的歷程涵蓋:認字、剖析、推論、策略運用、理解監控。在認字時必須處理字的形、音、義,讀句子時要對句子剖析,再整合句意理解段落,最後整合段落形成篇章理解。前述歷程受到工作記憶影響,工作記憶為大腦用以「暫存」與「運算」訊息,其效率與智力及發展有關。想像一下老師念一大串句子給年紀很小的學童聽,或試著回想這篇文章的前面段落文字,基於工作記憶暫存的空間有限,時間短暫,這些作業要求其實相當困難。讀者閱讀長文較後面訊息時,可能早已經遺忘前面的訊息,因此適當重述先前內容,可幫助現有段落的理解及整合。

  六、降低無關訊息干擾:與主題無關的句子或敘述會干擾閱讀歷程,增加認知負擔,因此,如能將與文章無關的干擾訊息降到最低,也可增加文章的可讀性。

文本可讀性的評估

  完成一篇文章後,如何知道它的可讀性呢?多數研究根據詞彙的困難度與句法複雜度建立線性迴歸式,來估算文章的可讀性,而文章的詞彙愈困難及句法愈複雜,可讀性愈低。用以量化文章難度的公式最眾所知的是1950年代英文可讀性公式Flesch Reading Ease。不過,簡單的線性公式很快就被認為過於精簡,無法反應篇章理解的複雜歷程。近年隨資訊技術發展,以人工智慧技術納入更多元的特徵來建立公式,是可讀性研究領域的新趨勢。國內研究者研發的文本可讀性指標自動化分析系統(https://reurl.cc/Oql81y)便可自動分析文本特徵,並提供可讀性的估算。




  最後,你可能會問:公式算出來的高可讀性文本,讀者就真的看得懂嗎?這也是可讀性研究者近年來不斷反思的問題。畢竟,可讀性指的是「理解」,唯有讀者才適合對文章可讀與否進行評斷。因此,近年來可讀性研究者已經從以追求高的文本預測正確率作為公式的效度驗證,轉而關注讀者的理解表現。

  你也許觀察到在閱讀「陽台上的衣架錯落,像極了愛情。」這個句子,需要透過推論建構理解,另一個句子「太過明顯的喜歡,像極了愛情。」則不怎麼需要。在推論時,你可能會搜尋過去經驗、形成心像、分析詞彙與句子試圖了解句意。就可讀性的概念看來,這個句子是低可讀的,但讀者能從兩個不連貫的單句加以推論,運用背景知識與類比等方法試圖詮釋了解句意,如此反而建構文學性存在的空間,而這也正是AI與人腦存在的長遠落差。


資料來源

宋曜廷、陳茹玲(2017-2032)。中文文本可讀性計量系統及其方法(Text Readability Measuring System and Method Thereof)。中華民國專利證書發明第I60836708367。


附加檔案
  1. PDF檔案 寫出可讀性高的文章,有哪些訣竅?.pdf

可讀性 閱讀理解 可讀性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