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行動‧反思

| 廖藪芬

0050期幼兒多元文化教育研習班學員

【文 / 新北市武林國小附設幼稚園教師 廖藪芬

有次去麵店吃麵,老闆有一位就讀幼稚園的小朋友,隨性和我聊天「我媽媽什麼都不會,都要我教他,我教他唸『注音符號』、認字,他都講不清楚。我爸爸說我媽媽很笨,學不會」。此時正從廚房中走出來的媽媽聽到孩子說的話,反駁說:「我從越南來,當然講不好『中文』,這孩子都學他爸爸,罵我『笨』,還會對我兇!」

在我任教的班級,有一位幼兒來自泰國叫音音,說起話來,老師和同學都要猜很久,才會聽懂他在說什麼?有時,常因我們對他的語意或行為不了解時,音音更加沉默不語、遇到問題也不想問,學習意願更低落。

因為有著上述的經驗以及個人迷思,認為「多元文化教育」就是有不同的種族、族群在同一班級,為著「生活適應」,要學習在地化文化?所以,我參加這次「幼兒多元文化教育」研討,課程中探及「文化是什麼?文化是生活的總稱、日常生活的每一細節,如同『魚生活在水中』,魚離開水、離開自己生活的環境,是會慌恐亂跳」。因此,每一個人都來自不同的生活背景,有不同生活方式或行為模式,不論一個家的組合、一個班級、一所幼稚園、甚至到社會團體,都是「多元文化」,並非限定在「族群」範圍。

在這一場「理論與實務」學習饗宴中,收獲滿滿的我從理論、行動、反思三方面表述自己的心得如下:

一、理念:「幼兒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視性,就學習場域而言,幼兒教育階段是第一個開始接觸不同文化,少有文化刻板印象或偏見。在「社會化」的學習過程中,正確形塑對文化的認同,促進人與人情意正面的發展,學會做人處事的方法和態度。因此,身為第一線的幼教老師的我,更覺自己深負的責任與重要,傳遞正確尊重「多元文化」概念。

二、行動:在班級經營多點「敏感度」、「觀察度」,例如:看到因語言溝通適應不良,缺乏學習意願或不想與人交談;聽到幼兒說:「我來自越南」;午餐有位幼兒只吃「白飯加湯」。此時,針對幼兒個別差異「點」的瞭解,蒐集資料與閱讀準備,藉此機會和班上幼兒討論或融入「課程學習活動」中,引領幼兒對不同於己的文化認識了解,學習接納、尊重文化差異與不同生活模式。

三、反思:講師在實務分享班上一位「魚鱗癬症」孩子,在開學初,即積極蒐集資料、閱讀書籍,建立對「魚鱗癬症」基本瞭解與認識;開學後,再配合家長每日幫孩子擦藥,不畏孩子身上皮膚味道,常常擁抱與鼓勵;注重「幼小銜接」教育,運用策略突破孩子依賴與畏懼皮膚疼痛動手做,展現自信、勇於做事、樂觀性格。我好感動這位講師的專業與用心。

希冀,爾後在幼教工作職場,本著正確「理論」、認真熱忱「行動」、自我覺知「反思」,避免刻版印象與偏見,以一顆同理心實施「幼兒多元文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