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對貧窮學生施以免費補習

| 陳妙娟

【文 / 教育制度及政策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陳妙娟】

臨近印度首都新德里高級商店街的康德市場,其周邊的住民家庭多數屬於為富裕家庭工作的傭人或司機等貧窮勞動者居多。因此,在印度以此勞動者的孩子為對象,所施行免費補習課程是令人注目的善舉。

「以面試的心態,嘗試將自己的職業經歷以英語說明」的教學,是來自美國紐澤西州的義務志工講師沙瑪沙胡笙(21歲)的教學方式,他是以英語的指導做為教學分享。接受此課程的學習,共有12名學生。他們以「我曾經在餐廳擔任服務生」、「因為家庭貧窮所以曾當過兵」、「因為印度人喜歡喝紅茶、所以曾擔任茶飲送貨生」等快樂的回答學習。學生之一的比瑪魯克馬(18歲)認為,若英語能力提升,則將來出路可以獲得比較好的工作。類似這種補習在印度的起源,是來自生長於富裕家庭的拉比克拉提(42歲),他於1998年起將自家的客廳及寢室開放作為免費補習班而開始,他認為只要給予學習機會,任何人皆會有所成長。初創時教導貧窮的青少年數學,主旨是為讓來學習者的生活能力延伸,這種佈施引發印度全國無限的感動與回響。

教育是需充分注意到每一位學生的狀態,只要願意給予些許的機會,必定能讓孩子擁有無限的發展空間。因此,積極規劃免費補習的營運,是拉比克拉提長久以來堅定的信念。目前共有學生120名,而教師則是由律師、公務員等有意願的志工主動擔任。免費補習班的營運經費則是來自各界的捐款,而類似沙瑪沙胡笙來自美國等海外地區的年輕志工,最近有大幅增加的趨勢。課程除了英語、數學、電腦等以外,話劇及電影動畫製作等類似臺灣綜合學習的科目也大量導入。拉比克拉提認為協助貧困學生,並非僅是協助補習及就業的機能而已,是期待朝向全人教育的模式邁進。(資料整理自201175日日本讀賣新聞)

類似印度對貧窮學生施以免費補習的作為,相信在臺灣也有許多的善心人士在施行此義舉,給予弱勢家庭孩子更多學習的機會,讓孩子不要輸在起跑點應是教育工作者可以思考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