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診斷與補救教學

| 吳清山 院長

【文 / 吳清山 院長】【圖 / 教育資源及出版中心助理研究員 劉君毅】

教育最大的目的,就是讓每位受教者能得到適性發展,並有效開啟其學習潛能。由於受教者之間具有個別差異,身心發展不盡相同,有人學得很快,有人學得很慢,甚至有落後的現象,久而久之就成為班級中的「客人」,無法享受到學習的樂趣。

目前在國中小的班級教學中,教師很難採用個別化教學,面對班上所有的學生,大都採行同一教材和教法;加上教師為了趕教學進度,學生學習效果可能參差不一,永遠處於「學不會」狀態的學生,大有人在,教育的效果就無法彰顯出來。

學生學不會,一定有其原因,可能來自於個人先備知識不足、基礎欠佳、理解力不夠、家庭支援措施不足或者無法適應教師的教材內容、教法等各種因素,教師深入了解其原因,並給予適當協助,的確有其必要性。

多數老師在學習生涯過程中可能相當順遂,很難體會學生學不會的痛苦。有些老師甚至會脫口而出:「笨死了,連這個也學不會」,大大傷害到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反而不利於學生爾後的學習。

教師最重要的職責,不是把書教完就可以,而是要能讓學生學好。遇到學不好或學不會的學生,老師要有耐心,而且要有能力診斷學生學習困難所在,並施予適當的補救教學;經過補救教學之後,教師還要進一步評估,以確實掌握學生學習情形;萬一學生還是有其學習困難,可能就需要尋求更專業的協助。

由於各年級各學科教學內容相當多,其診斷工具尚未全部建立,教師可能需要花費更多的心力和時間,設計學生學習診斷測驗,的確相當辛苦。為了讓教師有更多的診斷工具可用,研發各年級各學科之學習診斷工具,是有其必要性。

當前資訊科技相當發達,學習診斷測驗最好能結合資訊科技,發展電腦化適性學習診斷測驗,精確評量學生在每一個單元學習狀況,以利老師更能迅速了解學生學習的困難或盲點,然後針對學習單元錯誤概念的學生,適性化地進行不同的補救教學,確實發揮因材施教的功效。

「適性學習」不是一種口號,必須落實在學習診斷和補救教學基礎上,始能見到效果。每位學生都能得到適性學習,教育功效才能充分發揮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