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的森林幼稚園」

| 吳敏而

【文、圖 / 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研究員 吳敏而】

今年九月到芬蘭,訪問一所頗有特色的幼稚園,嚴格來說,是一所幼稚園的分班。這一班有14名六歲的學生,由1位老師和2位助理帶領,長年在樹林中上課。芬蘭的學生7足歲才進小學,國家法律規定,6歲的孩子,每7人要有一個成人陪伴。

所謂陪伴,並不是陪在身邊看管,因為小朋友大部分時間都在森林裡自主活動,不是很結構的跟著老師學習。我問老師:「你怎麼知道學生在哪裡?」她說:「我不必知道每個學生在哪裡,只要他們知道自己在活動範圍之內,我搖搖鈴鐺,他們就會跟著鈴聲到我身邊。」果真如此,老師請兩個小男生帶我們沿著「校園」邊界走一圈,小朋友清楚的告訴我們,走動時不能超出那些「邊界地帶」。我發現「校園」範圍很廣,小朋友探索的活動空間,老師是無法同時看到每個孩子的,我看見他們對孩子的「放心」和「信任」。

北歐冬天寒冷,在樹林上學必須有棲身所在,這班學生使用獨棟約兩坪大小,很像圓帳棚的小木屋,14名學生和兩位老師,貼著小木屋的牆壁,圍一個圈坐下,就擠滿了房間,只留下一扇門的空隙,和中間的炭烤爐與煙囪。小木屋就是他們的教室,他們圍著中間的炭烤爐,冬天就在這裡吃午餐和取暖。不過,下午就得回到「校本部」的一般教室。

課程和教學怎麼執行?當天,我看到兩個例子,是老師安排的,另外許多項目,都是孩子自主探索的例子。

第一個例子,老師從樹林裡檢了一堆自然物,有落葉、蘑菇、松果、石子等等,放在大型調色盤的中間,讓學生兩兩合作,自由分類這些自然物,分好了,再說給老師聽,每一小格裡的自然物,有哪裡是一樣的。老師解釋這個小活動,是要培養多元觀察和歸類的能力,並且要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

第二個例子,助理老師帶著一捆粗繩到樹林裡,只見他拿繩子繫在樹幹上,幾個小朋友跑過來指指點點,先要他把繩子的另一端拉到別的樹幹,又要他再繞上第三棵樹,再往下繫綁另外一棵樹,於是,老師依照學生指示,在樹林裡做了一個高低起伏的繩索網。

吃過中飯,孩子開始在繩索網裡玩耍,我發現,他們能夠高舉雙手攀扶繩子,兩腳踏著繩子靈活的攀爬移動。繩網下方,有兩個相互扭動的孩子,在地面翻滾,原來他們在扮演鱷魚,滾滾塵沙揚起,有的小朋友加入滾在一起,有的離開往上爬走。

老師說,她讓小朋友主導活動,她在一旁觀察紀錄,了解他們的發展和興趣之後,才會適時加入一些觀察元素,例如,她演一隻闖入的獅子,來刺激孩子的對話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離開芬蘭,到瑞士日內瓦參加研討會,在林立的書攤上,看到好幾本以森林教育為主題的書籍,發現歐洲教育非常重視戶外教學,認為它能激發自主獨立探索的心智,並促進孩子愛護生態,養成他們與環境互動的能力。這點發現在綠樹參天的北歐國度裡,讓我驚豔,沈思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