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美國大學依市場機制挑選學生談其可能後續效應

| 張珍瑋

【文 / 教育制度及政策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張珍瑋】

由於其自由開放的學風及引領世界創新風潮的學術研究產出,使得美國成為世界各國人才匯集之地,亦因其重視培育與建立世界一流人才的重要性,美國因此在過去支援許多自發展中國家赴美攻讀高等教育的學生,也因此使得世界一流人才不論其社會地位與經濟能力均嚮往實現其「美國夢」。

然而,經濟的每況愈下致使美國大學開始不得不多考慮錄取學生的付費能力。根據美國高等教育專業網路雜誌「高等教育內幕」(Inside Higher Ed.)的調查報告顯示,在過去一年來,受調查的學校中有超過一半的研究型大學以及三分之一以上的四年制大學校院承認,他們在挑選合格入學申請者時,較偏愛招收那些不需要財物援助、能自己負擔全額學費的學生。這樣情況即如美國全國大學入學輔導協會公共政策及研究室主任霍金斯(DavidA Hawkins)所指出的:「夾在州政府的撥款減少及大學財務壓力持續升高的情況下,高等學府越來越強調市場機制,由此美國大學挑選入學方向產生了根本性的改變。」

如以上的美國大學挑選「合格入學」學生的後續效應,將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的疑慮與危機:首先是「學生品質的疑慮」。即如「高等教育內幕」調查中所指出的,有十分之一的四年制大學及將近五分之一的私立博雅學院入學辦公事主任表示,他們所錄取的完全自費學生,在校成績與測驗成績平均低於其他同年入學學生。第二個效應則是「合格學生進入大學機制公平性的疑慮」。在同份「高等教育內幕」調查中即指出:為了要求錄取「某些」(多具雄厚財力背景)的申請人,超過四分之一的大學校院入學主管表示曾受到來自高層行政主管的壓力,並且將近四分之一的主管也說曾受董事以及發展辦公室人員的壓力。調查中亦發現,許多公立大學把招收更多外州及國際學生當成是主要策略,只為收到更多學費收益。如此的效應即如霍金斯所指出的:「各大學的招生當然還是會有一定標準,然而我們必需警惕,當經濟開始崩壞時,標準可能開始游移,如果外部影響力持續介入大學的招生決定,整個招生體系的正當性會受到影響。」此外,第三個可觀察的效應將是「美國本土人才培育的危機。」美國研究所協會會長德布拉.史都華(Debra Stewart)由其協會研究之報告指出:「去年在美國國內招收的研究生減少1.2%,但同時從外國來美國讀研究所的人數卻上升4.7%。」他進一步說:「對美國的經濟前途來說,國內研究生人數減少是非常嚴重的問題。高等教育和研究生教育,越來越成為經濟繁榮的推動力。如果我們發展到只有非常有錢的人才讀得起研究所,國家就完蛋了!」

美國高等教育的發展,一直是世界各國的標竿與參考的模型之一。當世界各國正為著培育出具國際競爭力之人才而努力,但美國卻因應經濟衰退而依偏頗之市場機制選取各大學「合格入學」學生的經驗,實應為我國相關教育行政主管機關及高等教育機構警惕。


本文部分呈現資料由我國駐紐約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文化組及駐洛杉磯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文化組提供,特此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