蟄伏振翅-迎接即將到來的12年國教新挑戰

| 林詠淳

-淺談課程與教學推動網絡工作未來的可能發展-

【文 / 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專案助理 林詠淳】

全球化時代需要的是創新、創造且具有生命力的國民,如何培養具競爭力及寬廣視野的學子首重學校教育,而學校教育中最重要的血肉即是課程與教學。回顧過往,教育部對於課程與教學這塊專業領域的發衍總是不遺餘力,各項資源更是全心投入的戮力推展,有鑑於此,教育部於民國9710月成立「建構中央與地方教學輔導網絡」專案即是為進一步建立連結理論與實務間的橋樑,其專案辦公室設置在國家教育研究院更是希冀透過專業研究及政策治理的整合,將教育願景落實於實務及現場組織中的教師及學子身上。專案執行階段性任務至今,筆者以專案人員觀點提出幾點未來可能發展之建議與方向以資分享。

一、小規模的延續整合過去的研究成果

為因應教育部組織再造,現行專案應繼續向前推行,應在資源有限及發揮專案成效的前提下,提出具前瞻性的階段性計畫。

二、專案人員流動性及特質的採用

因專案有其持續性及脈絡性,網絡的建立在尚未完成組織化、法制化、專業化以前,許多推動的工作有賴專職人員在不同網絡體系間主動的聯繫互動,也就是實質關係的良莠將直接影響專案推行的成效,因此專案人員如何減少其流動性及尋找具備主動性特質的夥伴,將會是專案成敗與否極為重要的關鍵。

三、國家教育研究院院內整合機制的建立

國家教育研究院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兼具課綱-實施-教材-評鑑的角色),但目前現狀卻是缺乏與實務現場教師對話、討論、實作等更加有互動整合的機制,如何在體系中正式將此思維納入運行,或許責付適當之專職研究人員可以是穩定發展此一機制之思考方向。

四、跨學制輔導群機制及輔導人才資料庫的建立

有鑑於不同學制輔導群機制間對話的空間仍未被打開,專案未來應努力主動串連建立此項對話平台,除此之外,輔導人才資料庫(知識庫)的建立應與教育部討論後注入資源將之整合,這將有助於進行相關研究及有利實務教師善用與分享資源。

後記

教育部由9710月正式設立「課程與教學輔導網絡專案」的目的,乃是透過實務推動的進行來輔助現行未能正式法制化、組織化、專業化的課程及教學推動體系,期盼透過專案辦公室做為橋樑,進一步提出一種嘗試主動搭橋的思維,專案也在各種挑戰中調整腳步成長茁壯。要如何在組織中保持彈性?專業中維持進化熱情?在這些過程中也有其不順遂的部分,但也總是能在與這些富有能量的現場實務工作者互動中得到支持及鼓勵,也更加理解到要實際推行進行有效的改變必須更有彈性及策略,落回到專案各層面的研究中也就變為更加重視實作面的理解及良善之夥伴協作關係,這些珍貴的經驗都將可以提供未來政策制定上之借鏡。

現屆齡教育部組織轉換交替之秋,專案正好可以稍稍停下腳步檢視過去的成果,此刻的停下腳步或縮小規模並非代表結束,主要目的是在思維著如何在現有的基礎上,尋找更適合發聲著力的位置以及更富有行動力、生命力的執行者,相信在未來教育部組織再造後一定能承續著本專案原初完善之立基及圖像,結合國家教育研究院特有的條件(兼具課綱-實施-教材-評鑑的角色),扮演好教育智庫的角色,當專案再度重新出發,將繼續建立完善之課程與教學推動網絡體系以為國家教育政策百年大業提供良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