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紀華人教育之挑戰–以培育創造力為例

| 林于仙

【文 / 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林于仙】

二十世紀後期亞洲華人社會(Sinic societies)共同經歷了許多層面的變革,包括政治、社會、經濟、教育等。其中教育的改革為學校文化帶來了鬆綁、開放的新氣象,攪動了過去人們習以為常的觀念。然而才拐了個彎,我們面對的是二十一世紀瞬息萬變的種種新發展趨勢;過去幾十年的改革,似乎只是起頭,新的教育目標與挑戰已等在前頭待我們看清與接受。

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Peter F. Drucker)(2001)在二十一世紀初即指出:「下一個社會將會是知識社會(knowledge society)」。杜拉克認為在知識社會裡, 知識不但是資源,更是所有資源的核心;而能夠將紛雜的知識與資訊整理、分析、並創新的「知識工作者」(knowledge worker),會是新世紀新社會所需要的重要人才。為了找出二十一世紀所需要的人才應具備的能力,美國蘋果、思科、微軟、戴爾電腦等公司,與美國教育部,共同創立了二十一世紀關鍵能力聯盟(Partnership for 21st century skills, P21)。P21發展了一個未來教育方向及培育關鍵能力的架構,並認為其國民除了應發展生活就業、以及資訊科技方面之能力,更要具備4C,即批判思考(critical thinking)、合作(collaboration)、溝通(communication)、及創造與創新能力(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除了美國,歐盟、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亦提出適應二十一世紀社會快速變遷的重要能力;在這些國家或組織提出的關鍵能力中,創造創新能力與其連帶的特質,如彈性、適應力等,皆沒有缺席。

亞洲的華人社會在全球化趨勢下,與世界各國面臨同樣的課題培養國民新的關鍵能力;以提升創造力的趨勢為例,亞洲各國紛紛透過教育改革來推動。香港政府將創造力列為新課程指標中的三大共通能力(generic skills)之一,並擬出如何培養學生創造力的方針(Cheng, 2010)。其他如中國、日本、南韓、台灣、與新加坡亦透過由上而下的課程改革進行提升創造力的工作。政府有力的支持是這些亞洲地區在推廣創造力教育的優勢。然而LeiZhang2011)在其討論華人教育未來挑戰的文章裡,指出華人社會因其固有的文化背景與教育價值觀,在提倡創造力特質、與營造有利於創新能力發展的校園環境上,仍是一大挑戰。

在知識社會裡,如杜拉克所認為,需要能重組與深化知識、運用創意解決問題、冒險與溝通等的人才。然受到儒家思想與傳統的影響,華人社會對於知識與學習的權威,仍相當依賴;學生不會被鼓勵獨立思考,或是對權威,例如教師,提出疑問(Lin, 2010)。同時在華人集產主義(collectivist thinking)的思維下,各人的發展與創意常被忽略,且學習的誘因常是外在的評估或獎勵,而非自發與自主的原動力。另學校組織與層層的權利階級常將師生排除在外,無法使其一同參與或發聲,阻礙了創新思考與能力的發展。因此面對新世紀的來臨以及社會各層面的考驗,華人社會,包括台灣,是否準備好與世界接軌,培育下一代創新、自主學習的關鍵能力,甚至能將西方的優點融入我們自身的優勢,找到讓我們發光發熱的方式與能力、特質,值得深思。


【參考文獻】

Cheng, V. M. Y. (2010). Tensions and dilemmas of teachers creativity reform in a Chinese context. Thinking Skills and Creativity, 5(3): 120-137.

Drucker, P. F. (2001). The next society. The Economist, November 3: 3-22.

Lei, J., & Zhang, J. (2011). Challenges and future directions in Sinic education. In Y. Zhao (Ed.), Handbook of Asian education: a culture perspective.

Lin, Y.-S. (2010). Drama and possibility thinking – Taiwanese pupils’ perspectives regarding creative pedagogy in drama. Thinking Skills and Creativity, 5(3), 10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