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快訊-《民族主義:一個批判性的觀點》

| 蘇進榮

【文 / 編譯發展中心 蘇進榮】【圖 / 出版商 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

《民族主義:一個批判性的觀點》一書係由本院(原國立編譯館)于99年與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合作翻譯發行之學術著作,並已於1012月發行上市。本書原著由菲利普·斯賓塞 (Philip  Spencer) 【目前擔任金斯頓大學(Kingston  University)人文社會科學學院的副院長】,及霍華德·沃爾曼(Howard  Wollman)【目前為納皮爾大學(Napier  University)心理學暨社會學學院的臨時院長,並且是社會學課程的資深講師】共同編著。本譯著之譯者為何景榮先生(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博士班,取得公費留學至夏威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攻讀博士學位)與楊濟鶴先生(國立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班)。

本書經過了二位原作者長達六年的共同研究、思考、研讀、寫作暨講授關於民族主義的課程,再加上他們四十年的友誼、討論與偶而發生的爭執,方有本書的誕生,章節組織區分為7章,摘要如下:

第一章、雙面性的遺緒--民族主義、政治意識型態與社會理論:藉由探討十九世紀自由主義、馬克斯主義、國際主義、古典社會理論等學說的內涵,檢視關於民族主義的理論化根基,這些根基的社會和政治思想概念中,一方面要順應民族主義,另一方面也要提出一些批判性的洞見與資源。

第二章、當代民族主義研究途徑:闡明當代大量參考自十九世紀架構的理論化工作,經常過於傾向理所當然地將民族認同視為人類社會的固有部分,為此進行了批判性的綜述。

第三章、民族主義、文化與想像的政治:闡述民族主義的一個核心議題,就是民族「認同」的問題,亦即一群人被視為(或自認為)某個既定民族所屬成員的程度;批判性地探討民族文化的成分,認為民族認同的塑造與形成,大多是基於民族主義的想像,而非基於任何具體文化的內在或固有的特徵。

第四章、良性民族主義與劣性民族主義:多數民族主義的文獻,將民族主義區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進步且良性的,另一種是反動及劣性的;本章以批判的眼光檢視「二元化」研究途徑,說明將民族主義區分為兩種不同的類型,具有某些缺陷,事實上二元化模型之間是有高度相互連結的。

第五章、民族主義與民主:質疑任何認為民族主義本質上就具有民主特性的想法,藉由一系列過去和當代的個案研究,主張民族主義與民主所涉及的邏輯是有所分歧的,前者朝向排除他者的運作,而後者則擁有具更大包容性的潛能。

第六章、全球化世界中的民族主義:檢驗全球化對於民族主義與認同的衝擊,討論全球化製造出更多流動的認同、驅使我們遠離物化的族群性與民族概念;發現新基本教義派出現了反動,它們重新強調民族差異,並且朝著顯著排他性的方向移動;主張全球化提供了在一個較不強調以民族來劃分的世界中,出現新的政治認同形式和結構的機會。

第七章、超越民族主義?:主張不論是如歐洲聯盟(European Union)等新的超國家架構,或是制度性安排與憲政上的安排,都無法能夠令人信服地將我們帶領至一個沒有民族界限的未來;討論各種形式之國際主義、跨國主義與世界主義可能性的支持論點,以及一種民主政治的發展,在這種民主政治中,認同、公民身分與人權,都無須依賴民族國家或是對某個民族的依附。

民族主義係一種意識型態,路易·斯奈德【Louis Snyder,《民族主義百科全書》(Encyclopedia of Nationalism)之編撰者】曾說,「民族這個詞彙,基本上是曖昧不明的」(Snyder, 1990, p. 3)。構成民族的標準為何,迄今仍受到高度爭論,它涉及有關認同、語言、文化、歷史、神話、記憶以及領土所有權等複雜的議題。本書一再敘述前南斯拉夫因「族群淨化」引發各民族之間十數年的激戰、許多村落一夕滅絕,無數人顛沛流離、無家可歸:又提及希勒特以日耳曼民族為最優秀之民族,不止滅族式的屠殺猶太人,也屠殺非日耳曼人種(如斯拉夫人);歷史的殷鑑不遠,身處地球村的現代,我們是生命的共同體,共生共榮。

《民族主義:一個批判性的觀點》借鑒和探討了全球各地政治文獻的廣泛範圍,內容涵括了社會學、歷史學、社會人類學暨文化研究,以批判的觀點來研究、討論民族主義,探索當代公民的複雜性,闡述民主的真正潛力,檢視女性主義、後現代主義、後殖民主義和全球化理論的研究,釐清民族認同、族群、文化之間的關係,探討民族主義在全球化的現代化的可能發展,瞻望一個超越民族國家、民族主義及民族認同的未來出現。本書組織架構完整,內容清晰易懂,對於研究民族主義與民族認同之學生和學者而言,相信是一本令人驚艷的必備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