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殖民地理學》

| 李淑瀛

【文 / 編譯發展中心約聘幹事 李淑瀛】【圖 / 出版商 韋伯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後殖民地理學》一書係由國家教育研究院與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合作翻譯發行之學術著作,原作者Joanne P.Sharp現任教於英國格拉斯哥大學,其主要研究領域包括後殖民主義、女性主義、文化地理學和政治地理學。本譯著之譯者司徒懿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碩士

後殖民主義由想像地理學、知識地理學與權力地理學等組織而成,而這些地理學正是本書的核心。由於後殖民主義的概念是學術知識探討之範疇,作者長期關注後殖民地理學的研究課題,以其獨特的想像力和豐富的地理學涵養,將全書分成三個部分,分別探討殖民主義、後殖民主義和後殖民主義。首先說明西方民族和非西方民族間的關係是如何形成的,從歐洲探險時期之前至今,歐洲文化是如何建構其他世界的地理,將空間疆界之外地域的信念,套用現有架構,解析以知識取徑建構的後殖民主義,歐洲藉由新空間及新種族的學術知識,以及透過旅遊記事、廣告及世界博覽會的宣揚,影響其他世界的知識並逐步達到掌權的目的。在檢視歐洲知識流於物質主義時,事物由理念領域逐步轉向實踐及景觀的物質性,論證後殖民主義攸關殖民主義不朽權力的文化價值與知識中心。第二部分後殖民主義,指的是從殖民強權獨立後的時期,也就是前殖民地與曾統治該地的權力之間,仍存在依賴關係,重新檢視殖民時期結束之後所浮現的文化相似性與差異性。論及後殖民世界秩序的形態時,作者逐一釐析美國的發展理念和後殖民過程的「第三世界」之興起與取代殖民關係而成為全球化的議題。本書具體且有條理地從文化、電影、觀光、時尚等各個角度,論述世界各地如何採取抵抗全球化與文化的同質化,並針對文化歸屬與認同,提供另類表述。最後,深入剖析後殖民主義如何對西方的諸多預設、刻板印象與理解方式提出批判與另類選擇,從文化領域面向諸如小說家、製片人、音樂家等對西方文化宰制提供關鍵性分析,尤其關切後殖民主義能否解答這個世界當下的重大問題,即貧窮與不平等。

後殖民理論之所以重要,乃是其對傳統認識方法的批判以及其呈現的替代方案。從地理學領域而言,本書具有學術交流與引起臺灣文化或文學界對於地理空間的議題之興趣。作者大量引述實例、著作和插圖並加以獨特的詮釋,具體論述欲鋪陳的主題,從西方學術界以外的角度開拓讀者的視野,重新省思後殖民假設文化和空間邏輯,思索哪些方面可增進我們對當今周遭世界的瞭解。對於想要認識西方學術傳統的後殖民主義與後殖民主義學術論述的初學者而言,為一本合適的入門專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