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磁性學校(Magnet School)其理念、具體運作與發展爭議(系列報導一)

| 張珍瑋

【文 / 教育制度及政策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張珍瑋】

美國磁性學校的概念始於1960年代,此類學校或課程是在開放學校運動(Open School Movement)架構下,提供特色化的另類課程,以鼓勵優勢種族的家長將其孩子留在公立學校系統接受教育的動機,並促進弱勢種族的家長送其孩童進入融合學校。磁性學校即藉由提供開放地域式的招生,以終止種族隔離。同時,他們也可以強化這些學校因整體教育品質改善而得以增進效能的目的(Steel & Levine, 1994; Hoffman, 2008)

因著「國家在危機中」在1983年的提出,教育改革的風氣隨之興起,而更強化了對於磁性學校以及課程的發展,以為促進教育改革的工具。近年來,學校選擇運動同時也促成了磁性學校成長的有利風氣。磁性學校課程包含家長選擇權的原則,也包括競爭學校自主、與鬆綁,這些原則都支持學校選擇強化教育改革的有效性(Steel & Levine, 1994)

因此,美國磁性學校的預設運作方式很簡單,即透過其所著重的特色課程規劃,以吸引學生家長與學生個體自願跨區申請就讀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2008)。其次,透過個體的主體自行「選擇」學校或課程,而可使學生、家長與社區成員更為投入學校生活,並使學校教職員與課程及學校文化有更緊密的連結(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2008)。透過相關研究指出,在磁性學校任教或教授磁性課程的教師也覺得其更容易跨學科領域地與其他教師連結,並且他們現在可以與學生更多分享學習策略以預備他們的課程活動與準備測驗(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2008)

總括來說,全體磁性學校呈現美國對於達到提供教育機會公平的努力,其在所在學區積極接觸學生,以確保可以保持學生在種族與社經背景方面的多元性。美國教育當局以此教育策略確保多元族群與性向的學生均可在學校獲得足夠的學習資源支持,並有公平的教育機會以致成功(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2008)

然而,由於越來越多人願意就讀磁性學校,致使越來越多的學區指出他們無法容納所有有意願申請磁性學校的學生,而必須確立他們的入學標準,包括教師推薦信、標準化成就測驗,以及相關的學習態度與行為紀錄、測驗成績、特定的學科修習要求、面試、家長參與、英文寫作、創作、以及是否有其他兄姊在學等條件(Steel & Levine, 1994)


【參考文獻】

Hoffman, L. (2008). Numbers and types of public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from the common core of data: school year 2006-07 (NCES 2009-304). 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 Institute of Education Sciences,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Washington, DC. Retrieved October 29, 2011, from http://nces.ed/gov/pubs2009/2009304.pdf

Steel, L. & Levine, R. (1994). Educational innovation in multiracial contexts: the growth of magnet schools in American education. American Institutes for Research,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Washington, DC.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2008). Successful magnet high schools: innovations in education. Washington, D.C, Office of Innovation and Improvement

本系列報導為摘自鄭新輝、張珍瑋、賴協志合著(2011)。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入學方式--高中高職及五專特色招生之研究兼論與創新教育、人才培育之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