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情,卻是有情 「教學中美感經驗的探索與課程建構-經典研討會(一)」

| 鄭惠文

【文.圖/課程與教學組 鄭惠文】

國家教育研究院籌備處與臺北教育大學、臺灣師範大學自20109月起開始一系列相關經典研討會,廣邀國內教育哲學、藝術、中國文學、教育社會學、課程研究學者從各種不同觀點探討美學取向的課程與教學課題,為澄清核心概念,並凝聚研究問題意識,假1002日起於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學院大樓舉辦一系列經典研討會。

爰此,本次經典研討會邀請輔仁大學何家瑞教授就《莊子今註今譯》談「莊子「無情說」與中國藝術中的情感表現:以魏晉時期之藝術特徵為例」。以無情論之,莊子哲學強調擺脫世俗情感的「無情」一說,本應是藝術家創造的障礙,而

「無情說」不但不與中國藝術中主體的情感表現相衝突,反而使藝術家得以「暢意率情」的最好立論依據。

莊子「無情說」強調超越世俗情感的理論結構,使得藝術在實際的操作上成為可能,因為藝術家的情感表現不旦不受限制,反而在「無情說」的支撐之下,提供了藝術家情感提升、轉換的空間,藝術家從表面的、膚淺的情緒性情感中掙脫出來,重塑人類情感的深度,為中國藝術開啟了一條「由高進深」的情感表現的道路。

西方哲學談「以理化情」,莊子的「無情說」談「以情化情」,企圖讓人從世俗的情感中超脫,藉由藝術作為情感的轉化與慰藉,得到生命中真正的解放。莊子的「無情說」應用於美感經驗的教學,即能以情感教育作為學習的最佳體現,對於心智未臻成熟的孩子,先以「以理化情」作為引導,進而透過教師陪伴、師生情感經驗的共感性,一同體驗生命,才能真正相互理解進而真知,達到「以情化情」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