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戰爭瞭望台三之一—以色列戰爭常態化的隱喻

| 詹美華

【文 / 教科書發展中心助理研究員 詹美華】

傳統以來隱喻(metaphors)通常被用於文學、修辭或語言學的領域,較少用於需對社會或政治事件進行適切分析的領域,因為隱喻往往被視為與理性不相容,或充其量,不過是理性思維的外衣—某種能修飾文本但不會影響其意義的裝飾品。然而,隨著二十世紀認知語言學的進展,George Lakoff and Mark Johnson1980)出版《我們賴以生活的隱喻》(Metaphors we live by)一書,挑戰了傳統上對隱喻的觀點,確立了隱喻也是人們瞭解世界,對世界分類的重要機制。這種隱喻的認知語言學視角,使隱喻從一種藝術成為一種工具,成為人們將現實概念化並形成概念框架的重要憑藉。有研究顯示,人在一分鐘的對話中,平均使用了1.8個新隱喻和4.08個固化隱喻(如;兵敗如山倒、人生如戲),可見隱喻與人的認知和語言有著密切的關連性。

除上述外,Lakoff and Johnson也發現隱喻可以創造社會現實和引導未來行動,換言之,隱喻可以帶來自我實現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ies)的作用。目前,許多隱喻相關的研究在探討:意識型態的競逐,通常是如何將一組隱喻爭取成為常識與化歸為表面字義(naturalized as literal),以利思想上的鬥爭;或者,驗證某種聲稱:軍事策略強調的是—控制制高點的重要,政治策略強調的是—控制隱喻的重要。就後者而言,以色列有關軍事戰爭的政治論述,即是運用隱喻的鮮明例子。

二次大戰後,阿拉伯國家紛紛獨立,美、蘇此時迅速崛起,取代英、法在中東勢力,並為爭奪中東石油,各擁勢力範圍,展開冷戰。1948年英國返還巴勒斯坦地區的託管予聯合國,加上美國支持下,以色列在巴勒斯坦建國,但遭受鄰近阿拉伯世界強烈反彈,於是陸續爆發了1967年六日戰爭(The Six Day War),以色列發動先發制人的攻擊,對阿拉伯國家的挑釁作出反擊;1973年安息日戰爭(The Yom Kippur War),以色列擊退阿拉伯聯軍同時從三條戰線發動的全面攻擊。在這兩次戰役期間,以色列軍民死傷逾700人,使得政府的支持力遭受嚴苛的政治和社會輿論考驗。

1967年六日戰爭結束後,以色列境內輿論分裂為兩種對立的意識形態立場:一種立場希望保留在戰爭中,從占領土地上獲得的戰略資源;另一種立場則認為在和平條約的框架下,願意返還新占領的土地。對以色列政府而言,實效政策是支持持續占領,然而,這將面臨政治辭令上的挑戰:即如何在「自視為追求和平的國家」的傳統意象,與「偏好堅毅、不妥協的防禦政策所展現一種強大、勝利的國家」的新意象之間,縮小鴻溝和拉近差距。事實上,從以色列政治領袖們的演說、傳播媒體,及一些人物自傳和國會文件中,可以看出,政府試圖以一種戰爭常態化隱喻(war-normalizing metaphors)的政治論述,讓以色列社會感知到,那些持續性的政治衝突和軍事威脅帶來的破壞性後果,都只是軍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這些戰爭隱喻既不是典雅辭藻,也不是特殊領袖的獨特發明,而是來自六個特別領域,反映出1967年後以色列的政治論述。

其中最具意識型態的隱喻是將戰爭喻為「女人的工作(Womens work)」,亦即戰爭是一種傳統上女人的家庭任務。這個隱喻源自當時擔任首相的Golda Meir,她經常與暱稱「Golda廚房密室閣員」(Goldas kitchen cabinet)的顧問團,包括政府官員和高階將領,在個人辦公室或私人住所,進行機密軍略決策。因此「Golda廚房」的隱喻,是用來掩飾它作戰室(a war room)功能的本質,而且,用一個女人工作的地方「廚房」作隱喻,暗示了以色列的軍國大政是在閒談或女人喋喋不休的幌子下進行的。透過這種廚房閒談的意象,以色列政治人物試圖模糊來自埃及和敘利亞為戰爭作準備所帶給以色列社會的軍事挑釁和威脅。

其他隱喻包括:「貿易(Commerce)」隱喻戰爭是一種商業交易。國防需求不過是Golda Meir訪問美國後,將購物車填滿商品一般容易,反映以色列有能力配備最新的安全防衛軍需。「孩童遊戲(Childs games)」隱喻戰爭是童年的一部分,戰爭像是孩童在玩耍撒野,一種魅力迷人的遊戲。「運動(Sport)」隱喻戰爭是一種運動競賽,強調戰爭的非暴力層面。「自然本質(Nature)」隱喻戰爭是一種天然的現象,戰爭是被大自然力量所控制,不是人為意志的結果,因此,那些社會和歷史創造的戰爭狀態,可被看作是一種自然事件,或看作是自然特性中不可避免的結果。「觀光旅遊(Tourism)」隱喻戰爭是一種旅遊探險。戰爭是去打開邊境、自由通行於無國界的世界,及消除那些在軍事占領區底下,加諸於巴勒斯坦人遷徙自由的壓迫限制,而且,鄰近的阿拉伯人民還可以到以色列占領區進行夏日觀光(summer visits),隱喻戰爭可以給人帶來自由旅遊的印象。

透過上述這些戰爭常態化隱喻的「幫助」,以色列政府得以拒絕,包括美國在內等不同國家所提出至少10項以上的和平倡議,還能不失去人民的支持。足見隱喻具有建構社會現實和引導社會行動的功能,因此,作為形塑人們所思所想的意識型態工具,隱喻不僅可以動員支持戰爭,也可以顛覆反對和平,無疑是政治策略的制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