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組織、實踐:日治時期臺灣體育運動之發展》

| 呂家瀅

【文 / 編譯發展中心 呂家瀅】【圖 / 出版商 稻鄉出版社】

《觀念、組織、實踐:日治時期臺灣體育運動之發展》一書係由國家教育研究院與稻鄉出版社合作編著發行之學術著作,於1012月出版。本書作者丁國琳先生為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人員,研究專長為臺灣社會史與臺灣體育史。

本書主旨在探討日本統治之下,為何及如何在臺灣發展體育,以及發展之後有何成效。各章詳實陳述日治時期臺灣體育運動的發展史,從體育、運動和體育運動的專有名詞開始,陸續介紹了近代體育運動自歐美至日本再到臺灣的轉手文化、體育運動觀念、運動組織、競賽表現,以及最後介紹的休閒活動。各章摘要如下:

第一章、從西洋到東洋:近代體育運動的興起與發展

本章論述重點在於近代體育運動的興起及其發展過程。從希臘時代開始,隨著時代演變至工業革命,以及奧林匹克運動的誕生。再從日本自明治維新起大力效法歐美體育運動的發展,完成體育運動現代化的過程,在此東西方都已開始實施現代式體育的時期。

第二章、扶桑過臺灣:日治時期在台人士的體育觀

本章目的在探討日治時期在臺人士,對於體育運動的觀念和看法,內容兼及學校與社會體育,亦不侷限於某特定運動項目。本章概述日治以前臺灣傳統體育運動的發展,以及從體育統制機構的建立討論體育的推展,再從個人身體及國家社會兩方面進行論述,討論體育目的、效用,以及體育方法與項目的選擇等,探討這些言論看法與個人及國家社會的關係。

第三章、體育統制機構:從武德會體育俱樂部到臺灣體育協會

本章著重在制度面的探討,以日治時期臺灣最高層級的體育組織──體育俱樂部、臺灣體育獎勵會和臺灣體育協會為討論核心。時間從1902年,大日本武德會臺灣支部成立的體育俱樂部,至1910年代中期的總督府成立臺灣體育獎勵會,再到1920年臺灣體育協會成立,探討體育組織的成立與運作情況,究竟是哪些人士又如何提倡體育,以及對於體育發展所產生的變化與影響。

第四章、內外交鋒:臺灣運動員的島內外競賽表現

本章主要從競技體育方面進行討論,以各種運動比賽的成績來探討日治時期臺灣的運動競技水準,包含舉辦各地區之間的比賽,以及選拔代表隊對外征戰的成績、外地球隊來臺進行比賽的結果。從中可看出哪些項目是臺灣的運動強項,並概述其發展過程,以及與近鄰如日本、滿洲、朝鮮、菲律賓等地區相較之下水準如何。

第五章、社會領導階層的休閒運動:以《臺灣人士鑑》為例的分析

本章主要探討日治時期臺灣社會人士的休閒體育。哪些運動項目最為盛行?居住在臺灣的日本人及臺灣人從事運動的情況如何?並以1934年、1937年、1943年三個版本的《臺灣人士鑑》作為分析樣本,統計其中以運動為興趣者,再從各運動項目的人數、出生年代、職業、教育程度、以及接受島內或島外教育等項目進行統計分析,最後歸納整理出日治時期社會領導階層的運動興趣。

本書主要從觀念、組織及實踐三個層面對日治時期臺灣體育運動的發展進行討探。闡明了西洋體育運動的興起,以及傳至日本之後,經由殖民統治而在臺灣實施的歷史脈絡,再加以探討體育「觀念」、主導體育發展的「組織」,最後從「實踐」的面向分別探討臺灣運動員的競技水準和社會人士的運動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