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介紹:《全球化與國際社會工作-後現代的變遷與挑戰》

| 彭致翎

【文 / 編譯發展中心助理研究員 彭致翎】【圖 / 出版商 松慧有限公司】

社會工作者關切並致力於國際間與人際間之平等正義,而全球化經濟、政治與文化趨勢加劇了不平等與不正義的現象。在後現代全球化脈絡下,國際社會工作的存在意義及其呈現的面貌為何?其與後殖民文化霸權之間的關連,及對世界造成什麼樣的影響?面臨社會變遷諸多的挑戰,又該如何創造開放多元兼容並蓄、符應在地文化需求的國際社會工作以為因應?

由國家教育研究院與松慧有限公司合作翻譯發行之《全球化與國際社會工作-後現代的變遷與挑戰》(本書原著為英國、挪威學者Malcolm Payne Gurid Aga Askeland,譯者為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李明政教授),即試圖回應上述問題,除探討當代國際社會工作的重要議題,探索社會工作教育與實務在國際層次、國家層次與地方層次的互動意義外,並對於西方主流所倡議的社工教育、研究與實務予以批判反思,亦就非西方社會工作未來發展的途徑,提出理念闡述與實踐策略的深刻見解。

作者認為社會工作者不應僅著重於微觀層面,個人或小團體社群所遭逢的社會衝擊與問題,更應涵養「國際社會工作」面向的認知與能力,理解文化、教育、語言上的多元與差異性,關注省察分析鉅觀層面,全球性連動的後果,包括社會,乃至於國際環境不公正、不平等的種種問題,掌握其間所含涉壓迫、宰制、不平等的致因,並進而採取建設性的行動,以落實社會工作的價值,促進社會平等與正義。

依作者所見,世界上並沒有一套所謂放諸四海皆準的「國際標準化」社會工作,而主張社會工作者應透過自身實踐的批判反思、脈絡化的思維與實務研究,以促進專業成長,並結合眾人個別經驗批判反思的結果,建構總體專業脈絡知識之基礎,進而發展應對策略以符應在地需求;在教育上則須思辨資訊傳播科技宰制文化的影響,謹慎運用科技於課程、教材設計或實務中,並尋求跨界合作的可能,透過融合利害關係人的多元參與創新設計教材,讓弱勢文化得以發聲,透過交流互動,使其亦可影響主流的文化與知識。此外,就促進國際間之理解而言,作者倡議可妥善運用跨國活動以促發社會工作的思維與實務,然需審視透析文化或國家的異同性,在彼此平等、互惠的基礎上,朝向長期、開放、互享滿足的關係永續發展。

本書論述反思全球化對於國際社會工作研究與實務的衝擊影響及其因應之道,擴展社會工作者之全球視野與本土關懷,深具啟發,足資臺灣社工教育與實務領域參考,期能進一步檢視國內社會工作的實施,採取全球在地化的思維與行動,透過批判反思創生具解放和增權效應之專業知識與技能,凝聚力量改善不平等和壓迫的問題,達成社會工作的目標與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