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教師校內進修研習的省思

| 蔡進雄

【文 / 教育制度及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蔡進雄】

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的方式大致可分為校內進修研習及校外進修研習兩種,而依筆者的觀察目前中小學教師校內進修研習存在著諸多問題,值得省思與改進。

首先,中小學教師校內進修研習常缺乏需求評估分析,基本上,任何培訓課程應該包括需求評估分析、計畫、執行與評鑑,但目前中小學之校內進修,似乎缺乏進修研習前之有系統的分析學校組織的需求及教師進修的需求,部分學校會以問卷調查瞭解教師對進修議題的喜好或需要,至於組織的需求分析則較少進行瞭解。質言之,未能全面進行需求評估分析再規劃課程之研習,其結果往往無法「對症下藥」,因而影響教師進修研習之效能。

其次,校內進修方式常侷限於學者專家專題演講,缺乏多元性,亦即校內在職進修常以講述為主,但進修方式應該多元化才能吸引教師的學習動機。此外,中小學教師校內在職進修缺乏成效評鑑,教師在校內進修研習後,教師對其所學習的課程內容是否能滿意、教師是否有所成長改變、教師是否能將所學應用在行政或教學等都是值得注意的面向,但各校較少進行進修成效評鑑,因而無從得知教師進修之後的成效。

展望未來中小學教師校內在職進修,學校應該落實校內進修研習之需求分析,包括學校組織發展的需求及教師的需求。再者,學校可參考Kirkpatrick的培訓評鑑模式(蔡進雄,2010),評估教師對校內進修研習課程的滿意度,進修之後教師的個人專業增進程度,以及教師進修之後對教師工作及教學的助益情形。此外,中小學教師可採不同進修方式,例如以學習領域為主的校內進修或工作坊,而自發性的社群研究小組進行教育行動研究亦是值得鼓勵的進修成長型態。

綜言之,國內中小學教師校內進修研習常流於形式,甚為可惜,例如在邀請學者專家進行專題演講時,常有教師忙於改考卷或改學生作業之現象。因此,建議學校領導者應該積極改善校內教師進修研習之問題,深入地進行需求評估分析,有系統的規劃以學校為本位的進修課程,確實執行進修課程,並評鑑進修研習之成效,讓進修經費能真正的發揮其成效,進而使校內進修研習成為教師所期待的成長活動。


【參考文獻】

蔡進雄(2010)。國民中小學學校行政人員研究所在職進修成效評估之研究:

Kirkpatrick評估模式之應用。教育行政與評鑑,1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