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華文物理名詞標準化研討會圓滿成功

| 林容聖

【文 / 編譯發展中心專案助理 林容聖】【圖 / 編譯發展中心約聘幹事 詹儒曉】

本院於112425日分別於三峽總院區傳習苑101教室、臺北院區607會議室舉行「第二屆華文物理名詞標準化研討會」,邀請大陸、新加坡等國內外學者,就相關議題專題報告並商討如何使華文世界採用相同的物理名詞,促進華文世界教育、經貿、文化、學術發展。

吳清山院長於開幕致詞時,特別感謝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高等研究所潘國駒所長,為尋求華文世界物理名詞的統一,於201112月份在新加坡籌辦第一屆華文物理名詞標準化研習會,邀集臺灣、新加坡、大陸、馬來西亞等地學者共聚一堂研擬解決之道,本次研討會即在上次之基礎下,進一步發展而成。

本次研討會共有10場專題報告(詳如表一),本院編譯發展中心林慶隆主任及大陸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劉青主任分別報告臺灣與大陸學術名詞翻譯作法。兩岸在學術名詞翻譯作法上某些原則相同,如副科尊重主科、組成委員會進行名詞翻譯,但因兩岸分治關係使學術名詞譯名有些差異。林主任並歸納出其中七大類型,於會中與所有與會人士討論。

 

東吳大學劉源俊前校長將臺灣自19672001年等4次物理學名詞修訂做一系統性介紹。北京大學物理學院閻守勝教授將大陸自1949年迄今的物理學名詞審譯分為四個階段,尤以1953年之修訂最為重要,此次訂定出一套完整的之系統,往後大陸物理學名詞即以此基礎進行修訂、增補。

臺灣大學物理學系高涌泉教授提到每個名詞翻譯都可能有其好或壞的影響,而且好或壞的標準不僅因人而異,而且還可能因時而異,教師在對學生解釋科學概念之時,也最好能夠說明與評論所涉及科學名詞可能具有的優缺點。以中國傳統世界觀「天圓地方」及現代「地球」觀念為例,古代因為科學知識不發達,以為大地是平面,天空就像個罩子罩著大地,所以有「天圓地方」的說法。現代則因天文學知識發達,理解地球乃是一個球體,故翻譯為「地球」,讓學生很輕易瞭解地球是個球體,無須過多解釋。未來翻譯物理名詞時,應尋找一個簡單明瞭的詞句,使學生或民眾看到便知其涵意,將更有助於學生學習及物理學的推廣。

彰化師範大學吳仲卿教授提到「編」與「審」之間的職責不同,教科書編輯者依據各階段之課程綱要,編寫合適之課程內容;而教科書審定委員會則依據課程綱要之規範審定之。中小學物理課本譯名乃是依照本院審定之名詞,應無任何問題,但實際操作面卻偶有困擾發生。主要的原因大致來自於物理學名詞偶有修訂、慣用名詞與公告名詞有差異、相近學科名詞不統一、新舊名詞用法與翻譯有差異、不同機關公告之差異性、少部分最新發展、未經審定之物理學名詞,各自翻譯造成的差異性。吳教授認為新興名詞收錄必須即時且標準化,以供各界遵循。

中國科學院物理所吳令安研究員指出,兩岸因人名翻譯原則不同,以致不一致比例極高,如兩岸中小學常用教科書名詞中,有人名的詞條為59則,其中有23則翻譯不一致,接近4成以上。應設法訂定原則使雙方名詞翻譯能趨近一致化,避免因名詞翻譯不同,使雙方學生投考對方大學時誤讀試卷。

中國科學院物理所曹則賢研究員歸類出文獻漢譯時常見之數個問題,如對內容的片面理解造新詞、學科之間不溝通,一詞多譯、不知詞之原意,而是基于學術文獻的圖像求翻譯、不知詞之原意,不能照顧相關概念的關聯、用英文翻譯一切西文、不顧原詞的文化背景,在翻譯物理學文章時應極力避免。

與會學者們舉幾個翻譯不一致案例,如plasma,臺灣翻譯為電漿,大陸翻譯為等離子體,雙方翻譯不一致,造成溝通上的困擾。目前,大陸已有部分學者建議使用電漿,惟要全面更改仍須一段時日。又如pressure,臺灣翻譯為「壓力」,大陸譯為「壓強」。但壓力不是一種力,容易造成誤解,在臺灣「壓力」以非單純物理名詞,要改正有其難度,故目前臺灣學者以「壓強;壓力」並列,希望能慢慢的修正。此外,人名翻譯問題仍為各方關注焦點,雙方也取得共識,目前以對照方式列出兩岸各自翻譯,以便民眾瞭解。

所有與會學者也達成共識,未來將設法建構以中文為主的物理學,鼓勵青年學人及學生多運用中文書寫物理論文,盡快完成兩岸物理學名詞對照,方便各界使用,促進華人世界物理學之發展。並約定每年定期舉辦此類研討會,共同討論如何處理常用已經約定成俗或新出現的物理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