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生物教學建議

| 洪于惠

【文/測驗及評量研究中心專案助理 洪于惠】

高職生物教材內容中,大多數的主題是學生在國中階段就已經學習過了,但有部分學生學習成就較差,教師在授課前可先以問答方式了解學生的知識背景,或藉此了解學生的迷思所在,以利於重建正確的知識概念,而在生物教材的內容中十分多樣化,部分內容屬於抽象的概念,教師應盡量將概念具體化,並尋求適當的教具以輔助教學,例如:圖像、模型、動畫、影片、生物實體等。

根據TASA 2011年高職施測結果建議,教師在教授生理學相關的內容時,可採用掛圖或模型的方式,分區介紹中樞神經,讓學生熟悉中樞神經的相對位置,並針對低分組學生可能的迷思,教學時可強調「脊髓是人的肢體反射中樞」的觀念,因此,腳的反射是由脊髓產生的反應,在陳述大腦的功能時,可加強大腦有「感覺區」、「運動區」的觀念,因此,腳「痛的感覺」是傳到大腦後的反應,而隨意運動則是由大腦運動區指揮骨骼肌的動作,故「手摸傷口」是大腦感覺到痛之後發出命令的結果。此外,神經系統單元中有許多抽象或字面相近的名詞,常造成學生的學習障礙,例如:何謂「中樞」、「感覺區」、「運動區」、「隨意運動」、「反射」、「神經」「神經元」,又如:明明覺得「手痛」,為何說是大腦產生的感覺?等:因此,教學過程中,應先理清不同層級的概念分別完成學習後,再加強相互概念間的連結和統整,才能幫助學生建構正確而完整概念。例如:先介紹神經系統形態、位置、名稱(要以圖說明神經元纖維組合成神經)à再說明神經系統功能(受器收集訊息輸入中樞中樞處理訊息並發出命令傳出命令動器接受命令做出反應)à說明中樞的分工à討論反射、非反射的差別à舉實例說明、命題檢視;講述遺傳學相關內容時,可製作XY染色體大圖卡(圖卡上分別畫記爸、媽可愛圖案,以區別父親或母親的性染色體,背面貼上磁鐵片,則可直接吸附在黑板上使用),讓學生拼排性別遺傳過程中子、女性染色體的遺傳來源,然後可用便利貼紙分別寫上「色盲」或「正常」,代表色覺基因(便利貼紙有背膠,方便隨時黏貼上染色體圖卡或取下,可代表基因的性聯情形),再由教師指定不同基因組合的父母例題,由學生利用移動卡片,來推測、紀錄子代的可能基因型。這種操作式的學習過程,有助於學生學習較抽象概念時,降低學習難度並建構較清晰而正確的科學概念,為了避免部份學生只從字面解釋「性聯遺傳」而形成錯誤概念,教師也可強調「性聯遺傳」不是媽媽遺傳給女兒,或爸爸遺傳給兒子這種「同性個體」間的遺傳。

整體而言,教師若能運用多元的教材並搭配課本中有圖、表的部份,提醒學生讀書時要課文與圖、表交互參照,多讓學生練習解讀圖、表所提供的資訊,讓學生進行概念統整,以培養整合能力及加深學習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