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訪福爾摩沙—庶民歷史痕跡的探尋

| 詹美華

【文/教科書發展中心助理研究員 詹美華】

Peter Burke1992)在《歷史學與社會理論》(History and Society Theory)一書中提到:世界各地歷史學家的興趣,逐漸離開傳統政治史(即有關統治者之行動和政策的敘述)往社會史的大範圍轉移。從社會學的角度解釋,是因為人們為適應急速變動的時代,很多人覺得有必要尋根、有必要延續他們的過去,特別是與他們自身社群之過去的關聯,例如:與他們的家庭、城鎮、村莊、職業、族裔,或宗教團體等的關聯。這種尋根和對過去瞭解的追求,一如美國史學家Lynn Hunt1989)所標舉的「新文化史(New Cultural History)」旗幟,聚焦在人類心智的探討,把它視為社會傳統的貯藏地、人們認同形成的地方、以語言處理事實的地方;因為文化會使意義具體化,文化象徵始終不斷地在日常的社會接觸中被重新塑造。換言之,那是一種社會文化史,是研究社會生活與其內在觀念形態之間相互關係的歷史,提供我們觀察和詮釋歷史的一個重要視角和層面(1);亦即,將歷史主體從高高在上的權貴、菁英,下到平民百姓;從關注政治、軍事、經濟大事變,到關注日常生活;不僅要發掘那些不為人注意的日常行為,也窺視當時人的思想狀態、觸及傳統的倫理價值觀;要言之,從形形色色的民眾生活,還原歷史的本來面目(2),而這種史學作品風格也明顯透露出「敘述史學」的寫作傾向。

由本院(教科書發展中心)與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合作研究的「教科書文本與和平教育之論述與實踐」專題計畫,自前(2011)年陸續完成和平教育相關經典文獻的研讀、整理,辦理3場次教科書研究分析方法工作坊。在去(2012)年,則相繼辦理6場次教科書分析與研究講座;6月份舉辦「東亞歷史教科書共構工作坊」,瞭解中日韓三國共構東亞歷史教科書的發展過程、爭議問題和因應處理;11月時舉行「跨國教科書共構經驗-和平教育之實踐」國際學術研討會,將視野延伸到國際和平教育在歐陸、中東、亞洲地區的發展,瞭解各地區如何透過跨國歷史教科書共構經驗,述說自己、認識他者,化解可能的仇恨、衝突和矛盾。

接下來的20132015年,我們將站在前兩年對國際和平教育的研究基礎上,把研究焦點轉回到國內,重新認識自己、述說自己,進行「重訪福爾摩沙庶民歷史痕跡的探尋(Formosa Revisited: Tracing the Folk History)」主題計畫,今(2013)年的研究主軸為「解構歷史記憶與和平教育的關係」,將進行一整年關於集體記憶(collective memory)、庶民史(folk history)、庶民記憶(folk memory)等經典文獻研讀活動,並將運用研究成果,辦理國際性實作工作坊,進行教材案例的分析與實作。20142015年的研究主軸擬為「重構歷史記憶發展教材設計及教學案例」,則試圖從社會文化史及庶民記憶切入,重構歷史記憶與和平教育的關係,進行教學材料的設計和教案的發展,並將所有成果陸續地建置於本計畫「教科書文本與和平教育」網站,期使本院教科書發展中心,能作為國內推動和平教育教材及案例的研究暨推廣中心。

歡迎對本計畫有興趣或想瞭解最新活動者,至下列網址http://tpestudygroup.naer.edu.tw/參考。

【註解】

1.參考「社會文化史:史學研究的又一新路徑」(光明日報,2010817日)。

2.參考「社會文化史與史學新轉向」(劉志琴,北京日報,20129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