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百科與維基百科的大規模調查研究

| 邵婉卿

【文/編譯發展中心助理研究員 邵婉卿】

目前有關百科全書使用者調查的大規模研究,僅有FlanaginMetzger2011)調查美國網路使用者,依各年齡層隨機抽樣,共有2,747位青少年、3,991位成年人完成有效問卷,探討不同年齡層對網路上由使用者產生的百科全書(維基百科)與由專業人士提供的百科全書(如Citizendium與大英百科全書網路版)二者間品質可信度的看法。結果顯示,雖然使用維基百科是很普遍的習慣,仍有許多人(尤其是成年人)並不了解維基百科是何產製資訊,其他人則對維基百科是否適合作為可靠的資訊來源,抱持懷疑的態度;美國青少年和成年人對於來自大英百科全書的資訊,評價都是較為可信。此外,當同樣的資訊同時出現在Citizendium或大英百科全書網路版時,青少年評估維基百科的資訊是較不可信的。無論青少年或成年人,只要是來自大英百科全書的內容,大多數人評估其知識品質遠勝過來自Citizendium和維基百科,大多數美國人認為內容來自專家學者與其出處同樣重要,而成年人比較看重來自大英百科全書和維基百科的內容,勝過Citizendium的內容。美國人比較相信來源出自大英百科全書的知識,青少年如此評估是因為認為由網路使用者產生的知識品質較低,要小心使用,而成年人如此評估是因為相信大英百科全書的權威傳統。

筆者於201212月亦針對專家學者(專業百科全書撰稿人)及一般民眾(12歲以上)進行問卷調查,共回收1,113份有效問卷,發現臺灣民眾聽過中文維基百科的比例,以專家學者的100%高於一般民眾的58%,其中65%的民眾是被動透過搜尋引擎自動顯示的查詢結果才查到維基百科或網路版百科全書的資料。判斷內容品質時,以「客觀性」(68%)與「正確性」(63%)作為評鑑指標的比例最高,其次是「易讀性」(48%)、「權威性」(47%)、「涵蓋性」(47%),再其次是「新穎性」(38%);比較相信傳統百科全書的比例,以專家學者、教育程度高、人文背景的民眾較高;比較相信維基百科的比例,一般民眾的50%高於專家學者的37%

雖然只有44%的臺灣民眾相信傳統百科全書的內容,但也只有47%的臺灣民眾知道維基百科的產製方式,是任何人隨時可以編輯或修改,而且是以匿名撰寫的方式所產生的。當一個名詞的解釋同時出現在傳統百科全書和維基百科中、但內容不同時,令人驚訝的是有56%的臺灣民眾是選擇自己判斷內容,不像美國人認同傳統的專業百科全書。臺灣民眾相信傳統百科全書的有31%,相信維基百科的有13%。只有30%的民眾知道已經有網路版的傳統百科全書,38%的民眾知道一般傳統百科全書或由學術單位主編的專業百科全書是由專家學者撰寫,經過評審,而且會以真實姓名呈現的方式編輯而成的。

有超過半數(63%)的民眾認同應由政府出資建置一個網路版的、專業的、最新的、而且完全免費的百科全書,其中大多數(67%)民眾覺得最需要的是綜合類的百科全書(其中32%非常需要,31%還算需要)。

因為臺灣與美國百科全書的編輯現況和發展歷史不盡相同,再加上問卷設計方式不同,故本次調查結果可與FlanaginMetzger2011)的研究互為參考。

【參考文獻】

Flanagin, A. J., & Metzger, M. J. (2011). From Encyclpaedia Britannica to Wikipedia.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 Society, 14(3), 355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