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有效教學的妙招--分組合作學習

| 鄭安住

2001101學年度中央課程與教學輔導諮詢教師團隊期中會議

【文/新北市五峰國中教師 鄭安住】【圖/教育人力發展中心組員 林月鳳】

強調教學重點在於「讓孩子培養帶得走的能力,而不是背不動的書包」之九年一貫課程,實施至今,也已11年了。這段期間,我們可以明顯發現國小教學現場的改變。從以往單純之教師課堂講課,演變成多元的小組討論、報告製作、團體學習、上台發表等等,這些現象再再顯示教學品質的提升。孩子學會更多做學問、解決問題的能力,變得勇於提問,上起課來也比較有笑容,學生也因此不會成為教室的客人,甚至逃離校園。

然而在此同時,很多國中老師依舊停留在忙著教書趕進度、應付考試,而不是真正在進行有效教學,致使學生在國中階段只學到記憶,而不是培養能力,導致學生都是「考前窮緊張,考後忘光光」,缺少高層次思考。這種教育的結果,已使台灣的競爭力逐漸走下坡,整個社會也因此承受經濟不景氣的莫大壓力。為了改變此一弊端,身為國中教師的我們在此關鍵轉捩點有不得不改革的壓力與責任。

最近在媒體的推波助瀾宣傳之下,「學習共同體」儼然成為台灣教育改革的明燈。東京大學佐藤學教授提出以「學習共同體」(learning community)為目標的教育改革。強調將傳統以教師講授為主的單向灌輸記憶方式,改為以學生為主的討論學習方式,主張社區、家長及教師須通力合作,建立關注到每個孩子學習。其實「學習共同體」的主要目標,並非提高孩子的成績,而是透過引導的教育方式,讓孩子體會學習的快樂,並在探索的學習方式中,培養孩子「思考」及「學習」的能力,也就是說要教孩子如何「學習」。

其實這種教學方式在台灣教學現場不乏多見,只是大家會用相似理念去從事不一樣的教學,但內容卻更多元,如合作學習、學習社群、腦力激盪、團體探究等等,倒是在相關學理的了解上明顯不足,也就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這次到國教院參加研習,剛好可以彌補這方面的不足,我們在講師的帶領下,不光是了解合作學習的理論架構,也可用學員實際教學的案例來與學理相印證。這次的研習內容讓每位學員收穫十分豐碩。

張新仁校長花了六小時的時間,詳盡介紹「合作學習」的理論與實務,讓我們能夠掌握到「合作學習」的核心概念:

  

接著又一一為我們講解「合作學習」的主要特色與做法並提醒該注意的細節,如學生分組、教室空間安排、老師介入時機及方式,讓學員得以避免誤觸地雷,減少不必要的教學衝突,進而提高學習成效。

課堂中,在校長的帶領下,學員4人一組,針對校長設定的議題進行討論,實際演練合作學習的模式。發表過程中,我們體會到合作學習的型態相當多元,教師可以在同一堂課組合不同的學習策略,甚至在不同單元也可以針對內容屬性、學生特質作合堂、分組的交叉運用,變化出不同的合作學習模式。校長也勉勵學員秉持行動研究精神,結合教師專業社群力量,共同規劃課程,並針對實施結果反省與檢討,力求更好的教學品質,以成就每一位學生。

雖然校長略感風寒,講課過程中咳聲不斷,但是講課依舊十分賣力,讓後生晚輩的我們,實際體會到專業與敬業的實質展現,這又是此研習的另一項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