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課程有效教學設計之理論與實務」工作坊

| 陳春秀

102/03/13-102/03/15

【文、圖/生活課程央團教師-莒光國小 陳春秀】

因應十二年國教的推行,教育部致力推展幾項精進教學計畫,以「有效教學」作為學生有效學習的核心。有鑑於此,生活課程輔導群規劃「生活課程有效教學設計之理論與實務」工作坊,理論部分邀請張世宗(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和徐素霞(新竹教育大學)教授分享,實作部分,則由央團教師擔任(助理)講師。張世宗教授深入淺出,有系統的介紹重要的課程概念,希望先打破大家對課程的固定框架與迷思,用統整、跨越學科疆界的觀點設計貼近兒童的課程。其傳遞的核心的概念有二,一是Beane從主題-概念-活動出發的真統整課程設計;第二,則是運用十字分析法的課程設計。此二者,都屬於課程設計的一種「思考」與「工具」。三天兩夜的工作坊,最精彩的部分,在於,跨縣市合作的實作的歷程,以及是實作後的案例分享與對話。

實作部分,張教授提供四個主題:「風車」、「面具」、「葉子」和「種子」,以分組方式進行有效教學課程設計。四組課程實作設計,最後展現出不同設計取向與歷程。例如,第一組「風車」。風車組一開始即以腦力激盪法,進行「風車」的聯想,並書寫在便利貼上;接著,將便利貼內容進行分類。一邊討論,一邊移動便利貼位置,最後停留在大家同意的分類上,這當中,不斷伴隨對話、討論與澄清,最後,歸納出相關的「概念」,如,風的特性、風車的功能、風車文化、創意製作等;第二組是「葉子」。葉子組一開始則從「概念」著手,再往下思考與葉子相關的內容與事物。這組並未利用便利貼,而是運用「概念圖」進行紀錄。雖然發展過程與第一組有些相異,但兩者課程設計脈絡均傾向於Beane真統整的課程設計方式。第三組是「面具」。運用十字分析法,分別從「背景資料」、「技法開發」、「媒材開發」、「應用」思考。因為團員們擁有厚實的生活課程背景,不斷從「探索」與「體驗」思考學生的學習活動,使得藝文味道濃烈的「面具」課程,像擁有新生命一般,貼近生活課程的精神與能力,而非淪為純粹的視覺藝術作品或是媒材運用的勞作。第四組的「種子」。一開始也是運用十字分析法,可是團員們從四個向度分析後,總覺得四項度似乎無法完全貼近孩子的生活經驗與課程脈絡,於是嘗試「改變」它,為十字分析的四各項度進行解構與轉化,最後,十字分析在生活課程中有了新的面貌與運用策略。實作歷程,顯示各縣市團員在面對新的訊息時,思考的深度與轉化的能力。

最後一天的實作分享與對話,是驗收成果的時刻,正是此一工作坊核心關鍵。任何一套心智工具或策略,無法以「單一」方式,「直接」「套用」到各領域學科中,因此,實作與對話考驗著各縣市團員之生活課程觀與教學實踐的能力。我認為十字分析法可放在「活動」端,Beane的統整課程的概念分析,則放在課程設計的前端。亦即,這兩種方式在生活課程設計中都可(同時)運用,但何時運用?端賴課程目標而定,不需要「為要用而用」。新北團淑慧老師認為:十字分析法比較是「作品導向」,不只侷限在視覺藝術。這樣的思維,讓十字分析在生活課程設計中找到另一種定位。新竹縣千惠主任則分享,當他們這組設計「面具」主題時,面臨著一種衝突,覺得若以十字分析法作為課程設計工具時,似乎容易落入視覺媒材的操作上,因此,小組成員努力從「探索」、「體驗」思考「面具」課程其他的可能性。最後,設計出具有生活課程精神的「面具」課程,算是另一種突破。

會後,團員紛紛回饋,實作後的分享,是一場有深度的專業對話,意猶未盡!工作坊結束後,大家各自帶著不同質、量的收穫賦歸,持續在各自崗位上,為生活課程的有效教學和有效學習致力耕耘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