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學「習」到「玩」

| 陳毓欣

【文/本國語文教育研究發展辦公室 陳毓欣】

「玩」與「學習」看似是無所關聯的語詞,甚至還有些對立的成份:「學習」需要辛勤付出,「玩」卻是嬉鬧遊戲、看似態度輕忽,很難直接連結二者之語義。然細究漢語的詞源與語義發展,或許可以獲得不一樣的觀點。

現代漢語常以「玩」表示「遊戲、嬉戲」之語義。《說文》:「玩,弄也。」段玉裁注:「弄,玩也,是為轉注」,顯然「从王元聲」之「玩」釋義為「遊戲」,並非本義。查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玩」的部份語義與「翫」相通;古籍中亦常見以「翫」表示「玩」的用法,顯示每個時代語用習慣或有不同。

觀察「翫」之詞源與發展,與「習」相關。「翫」从「習」,《說文》:「習,數飛也。」「習」原指鳥類學習飛翔的過程。人類一直嚮往鳥類可以自在地翱翔於蔚藍無垠的天際,但是飛翔對於鳥類而言,並非本能,而是透過一次又一次的練習才能掌握順從與駕馭氣流的方法。漢語「學習」、「練習」、「複習」、「熟習」、「習慣」、「習性」等等詞彙,或可比擬鳥類習飛的過程。藉由「學習」、「練習」、「複習」,進而「熟習」,才能化為「習慣」、養成「習性」。由此可知,面對未知領域,需經過不斷地探索與研究,最終才得以嫻熟地掌握箇中精妙奧義。

古代漢語以「翫」作「玩」,《說文》:「翫,習猒也。从習元聲。」段注:「猒,飽也。」「翫」可釋義為「充份的學習」,將「翫」視為是「充分學習」才能達到的境界。《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玩」可釋義為「研習」,其援引例句充分體現「玩」與「學習」的關係:

《文選.劉琨.答盧諶》:「損書及詩,備酸辛之苦言,暢經通之遠旨。執玩反覆,不能釋手。」

《易經.繫辭上》:「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樂而玩者,爻之辭也。」

學習的過程可能會是辛苦的,然待學有所成,種種體會與心得湧現,卻是「不能釋手」、「所樂而玩」。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翫」釋義為「研習」時,通「玩」,援引書證:《文選.嵇康.琴賦.序》:「余少好音聲,長而翫之。」該段文句後接言:「以為物有盛衰,而此無變。滋味有厭,而此不倦。」嵇康琴藝精湛,常藉由音樂抒發一己志向,千古絕響的〈廣陵散〉可謂代表。嵇康感嘆世事無常,但在當己浸潤於音樂之中,卻是不感疲倦。或可用學習音樂的過程來觀察「學習」與「玩」的關係:剛開始需要不斷地練習,過程可能是重複而沉悶的,但待嫻熟後,卻可悠然其中。學習可視為是主體和客體不斷推拿的過程。面對陌生的客體,需透過一次又一次的學習,主體才能深入認識客體,逐步與客體為一,至末更藉著客體表現出主體的精神層面。由陌生到嫻熟、進而主客融合,不復存在著對象性的關係,呈現出悠遊自在的境界,此乃謂「玩」。在「玩」的過程中,消融了對象性,亦消解了主體一己遭遇與生命情懷,而主、客各得逍遙。

「玩」是一種學習方式,也是一種透過學習方能達到的境界。在「玩」的過程中,學習與外物相處,並於其中學習物我觀照,藉物滲入自我,豐富完整自身情性,最終藉物體現自我。透過探索漢語「玩」(翫)之詞源與「習」相關詞彙語義,或許能為「學習」帶來一些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