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學術寫作系列工作坊:如何面對退稿與編輯修改意見

| 馬浩翔

【文、圖/綜合規劃室組員 馬浩翔】

本院於今(102)年度舉辦之三場英文學術寫作工作坊圓滿結束,先前兩場活動獲得院內研究人員、助理等參與同仁廣大好評,爰續邀華樂絲學術英文編修資深講師Dr. Steve Wallace前來分享相關經驗。於先前工作坊中,已針對一般臺灣學者在撰寫英文期刊時常遭遇之問題與困難,以及一般本國非以英語為母語者撰寫投稿文章時,所會犯下的文法以及句型等錯誤提出建議。本次最終場演講,則是以投稿者角度切入,分別以上下兩場各約一小時時間,就「如何面對投稿被拒並再接再厲」(How to Deal with Rejection and Resubmission)及「如何回應審稿者以及編輯意見」(How to Respond to Reviewer and Editor Comments)之主題,於530下午於臺北院區九樓簡報室進行,由綜合規劃室林慶隆代理主任擔任主持人。

本演講主旨為根據華樂絲博士在過去協助各大學院校之學者教授及研究人員,進行潤稿以及翻譯作業時,與數十位來自各領域之學者進行訪談後,深入瞭解一般投稿者在遭受退稿或被要求修稿時,所產生的心理狀態。一般而言,投稿者會經歷情緒低潮、自我否認、怨懟,甚至重新質疑自身研究價值等階段,然而華樂絲博士也表示這是必經之路,面對如此挫折的下下之策就是因為過度失望,而重新大改或完全放棄稿件。講者強調,每一次研究報告的生成都是撰稿者嘔心瀝血的作品,遭到退稿時,倘若能根據編輯意見修改,或者另起爐灶,都可以提高投稿的錄取率,然而全然放棄,則完全歸回原點,是為最不智的作法。

另外關於審稿者以及修稿等部分的建議,華樂絲博士建議在研究報告中,務必避免針對引述文獻中的特定作者提出批評。講者提醒,審稿者多會從該篇研究報告中的參考資料中挑選,並且邀請特定幾位該領域的專家學者擔任審稿工作,過度批評不但會使行文語氣流於剛愎自用,同時在無形間也得罪了審稿者,更提高了被退稿的機率。另外也提醒與會人士在英文能力的基本運用上需要加強,必要時甚至可以請專家幫忙潤稿,以免在英文寫作方面即遭受質疑,甚或被退件,更遑論具真知灼見的研究內容。

演講在熱烈的討論氣氛及互動中結束,研究人員與講者皆留下相當深刻及美好的印象,華樂絲博士也表示日後相當樂意受邀進行更多類似主題之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