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政治遊戲隱喻思考進行教育政策對話之原則

| 陳盈宏

【文/教育制度及政策研究中心專案助理 陳盈宏】

隱喻代表一種觀念系統(Morgan, 1986)。在教育政策規劃、制定及執行的過程中,如能善用各種隱喻,將有助於教育政策場域中的各利害關係人重新詮釋教育問題及重建教育政策認知,進而建構新的教育政策實體;若從政治遊戲隱喻去思考教育政策之意義,可知教育政策系統係由不同生態及立場的利害關係人(stakeholder)所構成,彼此之間會進行不同權力的交互運作,而此不同權力交互運作的動態歷程即稱之為「對話」(Hoy & Miskel, 2000);所以,一個具備合理性及正當性的教育政策之形成,應是當所有教育政策系統中的各利害關係人都能進行平等及廣泛參與的自由互動,並進行對話,才得以實現(黃乃熒,1998)。

在我國教育行政制度中,由於多以科層體制為主要組織結構,所以過往在形成教育政策時,容易僅強調單面向的權力運用,容易引發教育政策的合理性及正當性之危機(黃乃熒,1998)。但是,教育政策不只是文本,也是一種論述,亦即是各種主體聲音的集合體;於是在教育政策形成的過程中,勢必會充滿各種對話的互動,例如:近年教育部在推行常態性學雜費調整方案時,即由教育部、立法院、各大專院校校長、教師、家長、學生等,不斷進行對話,期望能形成共識,以賦予常態性學雜費調整方案之合理性及正當性。從政治遊戲隱喻的觀點,教育政策對話本身即是一種遊戲場域,涉及不同利害關係人的權力交互作用,使得教育政策實體充滿不確定性,也開啟增進教育政策合理性及正當性的機會(黃乃熒,1998)。據此,在進行教育政策形成時,除了進行合法化程序外,亦應透過教育政策對話來增進教育政策的合理性及正當性,相關原則如下(黃乃熒,1998;黃乃熒1999;黃宗顯,1999):

一、教育政策對話必須以實質民主取向的教育政策領導為基礎

實質民主取向的教育政策領導認可每個利害關係人都擁有參與教育政策形成的相等權利,並可以對每個教育政策問題進行平等開放的討論;因此宜以實質民主取向的教育政策領導為基礎,不囿於行政慣例,積極廣邀各利害關係人,以實踐多元參與的教育政策對話。

二、應將教育政策議題具體化及焦點化,以順暢教育政策對話的進行

在進行教育政策對話時,應具體化及焦點化教育政策議題,並放入教育政策議程之中,方能有助各利害關係人進行合理性的真誠對話,以釐清教育政策問題及形成教育政策共識,

三、實踐互為主體性的教育政策對話原則

在進行教育政策對話時,應重視各利害關係人的主體地位之處理,避免不當的意識型態傷害彼此間的信任基礎,例如:階級差距、自我中心主義、性別刻板印象等,且應保障每個利害關係人在進行教育政策對話時,都具有相等的發聲機會,並營造平等的教育政策對話空間及氣氛,以實踐互為主體性的教育政策對話原則。

四、權力共享觀點的教育政策對話權力運用

從政治遊戲隱喻的觀點,在進行教育政策對話時,要避免宰制權(power over)的使用,而是應該採取權力共享觀點(power with)的相關策略,與各利害關係人進行不同權力互動,例如:真誠分享訊息、採取開放討論方式、維護對話參與者的尊嚴及感受,但也要求其負起應有責任、願意接受批評,並尋求改進等。

總之,本文採取政治遊戲隱喻的觀點,從「多元生態」、「互為主體性」、「共享權力互動」、「真誠溝通」及「信任關係」等概念,析論教育政策對話的相關原則,希望可以提供進行教育政策形成時的若干思考;當然,僅使用單一隱喻的觀點,會有觀念系統上的限制,仍可能會阻礙教育問題的解決,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適度運用不同的隱喻觀點,可積極回應及思考各利害關係人的不同利益及需求,仍有助創造教育政策實踐的最大可能性-公共利益。

【參考文獻】

黃乃熒(1998)。教育政策對話權力運用的研究。中學教育學報,5165-191

黃乃熒(1999)。隱喻的意義及其在學校行政問題解決的應用。教育研究集刊,421),170-201

黃宗顯(1999)。學校行政對話研究:組織中影響力行為的微觀探討。臺北市:五南。

Hoy, W. K., & Miskel, C. G. 2000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6th). New York: McGraw-Hill.

Morgan, G.1986. Images of organization. Newburg Park Sage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