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學習之路:新北教育城中園國小親子共學課程

| 謝名娟

【文/測驗及評量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謝名娟、新北教育城親子共學課程任課教師 周立銘】
【圖/新北教育城親子共學課程任課教師 周立銘】

在孩子學習數學的歷程之中,如果你問國小一、二年級的孩子喜歡數學嗎?十有八九會大聲跟你說:「喜歡」;如果你問國小三、四年級的孩子「喜歡數學嗎?」大約只剩下一半的人會喜歡;如果你問國小五、六年級的孩子:「你喜歡數學嗎?」舉手的人寥寥可數!如果你問大人:「你在數學不考試之後,還有接觸數學嗎?」得到的答案,可想而知。其實從學習數學中逃走的人們,真的不在少數,在中園國小開辦的親子共學的課程,給了從學習數學中逃走的孩子與家長,一條重返學習之路。

本次親子共學課程,搭配本院教育政策中心的新北教育城計畫執行,特別感謝中園國小賴添詢校長及陳晉華主任的協助。中園國小的親子共學課程已經進行了5次,在這五次裡面發生了什麼事情呢?首先在孩子的部份,孩子第一次在數學課的時候與其他的孩子互助合作、操作教具、參與競賽、爭取榮譽;例如:在長長短短的這個單元裡面,學著自己去設計測量用的尺規,除了發揮創意之外,還有知道尺規上的刻度,孩子的學習起點是從1開始的,例如數數是由123…開始的,但是測量是由0開始的,當自己去設計尺規的時候,這個部份就得到了釐清;另外使用尺或是橘色古氏積木(10CM)去測量桌子的寬度及長度,甚至去測量黑板的長度,或是使用方法找出分組內最高的同學,可以提升孩子對於量感的感覺,並且可以促進團體合作,在每個人都測量的情況下,得到的數字都不一樣,那要如何去整合意見,或是找到作正確的測量長度,孩子之間要進行討論,檢測每個人的測量過程,便可以知道如何測量才是正確的測量方式,而不是經由老師的指令,一步一步去完成;如此孩子在活動操作的過程,不斷的會有質疑、辯證的機會,而且試著自己去解決問題、主動學習,這些能力一旦養成,父母們將可以放心的讓孩子在學習的道路上行走。

另外家長的部分學到了什麼呢?家長伴隨著孩子成長,也在孩子的學習歷程上扮演同伴的角色,其實學習向來都是以孩子為學習的主體,親子共學的概念中,家長則是另外一個學習的主體,而且孩子的改變容易,那家長呢?家長的學習過程已經結束,而且在成長過程中形成的慣性容易打破嗎?都是我們在舉辦親子共學活動時的考量之中,結果家長給我們的反應及回饋,超出了我們的意料之外。

家長們從來沒有如此深刻的融入孩子的學習場域,首先面對的課題是學著去觀察孩子上課的情形,對照觀察紀錄表上的12個問題,這12個檢核問題都對應著孩子在合作學習的方式中需要養成的學習態度、習慣及能力,而且家長不是觀察自己的孩子,而是觀察其他的孩子,在上課的時候的表現;就這個部份有與家長討論過,就天性而言,家長都會關注於自己的孩子,而且會心急、想要介入,觀察其他的孩子並可以心平氣和,而且客觀的進行觀察,進而瞭解孩子的學習歷程,中園國小的家長參與度很高,每次都有十餘位家長參與親子共學的課程,在觀察的時候還會相互討論,我想這些家長經過親子共學的歷程之後,都會有一顆皮亞傑的種子在心中發芽,之後更能夠觀察孩子,了解孩子,會有更多方法及策略去貼近孩子及解決孩子的學習問題,並且在孩子的學習歷程上伴隨他成長。

另外家長也體驗了跟孩子一樣的教具操作,在教具操作的過程中,家長們表示,的確發現教具操作使得學習的過程變的有趣,而且學習的效果很好,透過具體教具的操作讓孩子更容易理解數學中抽象的原理原則,例如:在丟骰子大賽中,透過丟骰子、排數棒、紙筆紀錄的這些過程,可以讓孩子具體的理解到進、退位,而不是只是念口訣般的記憶,不夠減的時候要向隔壁借1來減,萬一遇到如103-58隔壁沒辦法借1的情況,孩子很容易混淆,所以還是要由根本上讓孩子理解;在質化研究的方法中,有一句話說你了解越多,你看到的越多,家長藉由親子共學的課程之後,對於很多教學的細節就更了解了,也提出了很多心中的問題,我們也給了家長滿意的答案,所以家長非常期待親子共學的課程可以在將來繼續延續下去,我想這便是對於本院舉辦這樣的活動最大的鼓勵,因為家長與孩子都回到了學習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