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50年的世界與臺灣

| 曾世杰 副院長

【文/曾世杰 副院長】

10月中,李遠哲院長來院演講,題目是「溫室效應與永續發展」,他以條理清楚及意象分明的投影片,在不急不徐的50分鐘內,給了在座每一個人驚心動魄的提醒──「全球性的生態危機、資源耗竭與氣候劇變」是史上從來沒有發生過的困境,而全人類,都在同一條船上。

國家教育研究院的設立宗旨,讓我們必須設想數十年後的社會,並據以改變現在的教育。我查了資料,大膽想像2050年的世界與臺灣。

2050年,全球人口97億,60歲以上者,超過20億。地球的石油已然告罄,天然氣再十餘年也將開採盡淨,太陽能、風能、水力、地熱等能源的發展已用至極致,核能及燃煤火力電廠成為主要能源,電費高漲,跨地區長途旅行及運輸大量減少,三、四十年前舉債進行的大型交通建設,因使用人數過低而關閉。雨林及海洋資源被過度使用,低海拔地區被暖化後高昇的海洋淹沒。饑荒及區域衝突變成最常見的國際新聞,各國在捉襟見肘的財政窘境中,不得不花大錢進行軍備競賽,以預防跨國的資源掠奪。臺灣總人口降至1,800萬人,其中65歲以上有36%700萬人),14歲以下的兒童只有7%126萬人)。

面臨這些具體的困境,我們的生活型態,應該要有些結構上的改造。

2013年的臺灣,人口2,300萬,那個年齡統計紡錘圖裡,年齡兩端的依賴人口很少,中間的生產人口是有史以來最多的。照理說,現在我們應該會有最好的機會進行重要的建設與體制的改造。但事實上,臺灣人每年發行公債約2,300億,亦即平均向子孫預借1萬元。我們在資源充裕時辦不到的,子孫們在資源耗竭時怎麼辦得到?

現在看起來,所有問題的源頭,都是人類的唯我獨尊與過度消費。國內政治雖然一直有意識型態的衝突,可是對拼經濟、對衝高GDP的政策方向,即使是反對黨,也從來不會有異議。這樣子的「GDP崇拜」或物質崇拜,豈不更讓地球環境沉淪,到後來仍然是我們的子孫受苦?

在這樣的思維中,新的教育發展中,課程裡要關注新的價值觀及社會運作方式。我們要更看重「人的生命品質」,新的經濟學指標要納入了「環境成本」與「知識文化指數」。在國際競爭上,掌握「永續經營」及「知識經濟」趨勢,在全球的經濟上扮演重要角色。

12年國教課綱中,我們追尋的是「自發、互動、共好」,這裡的共好,英文是common good。地球及人類的未來,就是一個最重要的common good。讓我們一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