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50年臺灣的主人翁-談共好

| 曾世杰 副院長

【文/曾世杰 副院長】

請想像這一幕,明年(2014)九月,6歲的小明和小美,放開爸媽的大手,走入國小校門,進入十二年國教體系。

再想像一下,2050年時,小明和小美42歲,已經是國家的主人翁了。那時的臺灣,會是什麼樣子?

我們在76期的國家教育研究院電子報中談到「2050年的世界與臺灣」(http://epaper.naer.edu.tw/index.php?edm_no=76&content_no=1955),我們預期一個自然資源耗竭、能源短缺、氣候劇變的地球。那時,臺灣總人口降至1,800萬人,其中65歲以上有700萬人(36%)。小明和小美可能面對一個窘境:他們擁有的財政資源早就被祖父母及父母透支了,他們有極重的扶老負擔之餘,他們還要生養下一代,還要思考要如何永續經營這個世界-祖先三百年內把世界資源耗盡的前科,絕對不能重現於後代子子孫孫身上。

是的,十二年國教應該要把小明小美這代的小朋友預備好,去面對當時的挑戰。但我們該怎麼做?

十二年國教在「自發、互動、共好」的理念下,以「成就每一個孩子-適性揚才、終身學習」為願景。其中「共好」的理念,我的解釋是,每一個個體都能與他人、社會、文化、自然環境之間有良好的理解與互動。在歡喜學習之後,能把學的應用出來,在尊重的前提下,願意致力於社會、文化與自然的永續發展。

齊柏林的「看見臺灣」,讓我在電影院裡坐立難安,一直在想,是什麼因素導致了整個環境的崩解?矛頭似乎可以指向「人類的唯我獨尊與過度消費」。如果這是問題的源頭,那麼藥方在哪裡呢?

重點在於教育-我們必須藉由教育改變價值觀、制度與行為。人類的語言、文字及近代的資訊科技,使我們能從跨時空、跨文化的經驗中學習教訓,我們在近兩世紀的文明發展中,看到一些希望:

第一,人類發現約束自己(的欲望或衝動)是有好處的

民主制度推廣後,在民主國家,數人頭取代砍人頭,大規模的內戰屠殺就極少看見,這告訴我們一項制度的發明和推廣,可能改變每一個人的行為。法治社會普遍化後,雖然對每個人行為有了更嚴密的規範,從個人的角度,甚至是失去了許多自由,但每個人都限制自己,反而讓自己得到更多的安全和自由。臺灣在要求騎機車戴安全帽、雙北市垃圾袋收費成功的例子,讓我們相信,透過制度,透過教育,我們有機會改變人們根深柢固的行為傾向,願意限制自己的欲望。

第二,環境意識已經提高與擴散

隨著極端氣候頻次的增加,納稅人一再投入無底洞的環境工程,讓開發不再總是贏家,七輕及美麗灣的事件告訴我們,只講賺錢的經濟論證,不再總是贏得支持。兒童們透過電視及網路,對雨林消失、溫室效應、氣候變遷、物種滅絕、碳足跡等術語朗朗上口。限制人口成長、保育自然資源等議題廣受討論,只要教育成功,讓我們一代一代追尋更合理的生活方式,透過眾人的合作互動,集體形成政策,並付諸實行,就有可能避免災難。

是的,地球及人類的未來,就是一個最最重要的「共好」,透過教育,我們下一代才會有希望。讓我們一同努力。